中国茶之病与病之方
发布时间 2011-08-09 浏览 5624 次
类似的“病痛”在中国茶业的成长谱系里并不鲜见。商标意识的淡漠让茶产业从不缺乏悲情英雄,无数个“丧子之痛”最终叠加出的局面是:截至2009年,中国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等数百个名震江湖的茶叶品类,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茶叶品牌。

  有品类,却无品牌,大量“有姓无名”的中小茶厂常年徘徊在亏损边缘。这些没有名号的小茶厂,最终难免沦为大茶厂的原料提供商。在重庆市永川区一个名为“茶山竹海”的山区,这样的生存样本随处可见。

  因为长年多雨、中秋送礼雾霭缠绕,茶山竹海逐渐形成了2万多亩连片茶园。一棵棵茶树连绵无边,农民们春天采茶,夏天除草,冬天砍毛竹。相比砍一棵十几米高的毛竹背出山去只能卖十六七块,采摘春茶的收入占到村民全年收入的80%。然而,这些鲜嫩的绿茶原叶的最终买家,却很有可能来自千里之外的江苏或者云南。

  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因为永川茶无论是品牌还是品类都不出众,当地茶商收购绿茶原叶后往往转卖给外地茶商。而这些产自永川的原叶经过一番倒腾,最后竟摇身成为了江苏碧螺春,或者西湖龙井。“茶商们追求暴利以假乱真,反正都是绿茶,真正能品出真伪的茶客少得可怜。”

  一个可以印证这种产业乱局的故事是:2007年当普洱茶热潮横扫大江南北时,许多云南茶商一窝蜂地前往永川茶山预定绿茶原叶,然后拉回云南发酵成天价普洱茶。后来,这种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被当地相关部门觉察,其直接在通往云南高速路口设立关卡,一时间运输车被扣,货款难付,成片的永川小茶厂应声倒下。

  事实上,茶山之行只是我们切入茶产业的一个窗口,更多的切口将在后文逐一展开。而探寻该行业从源头到通路、从营销到创新的全过程,我们发现,这个笼罩着几许神秘几许低调的古老产业,已经到了需要全面警醒的历史一刻——

  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的仅近1000家。2008年世界茶叶销售额为18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仅为18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

  作为世界茶业的发源之地,茶商们长年生活在老祖宗编织的神话王国里。只不过,神话终有落地的一天,而打破中国茶产业盲目自信的,是大洋彼岸的一个英伦品牌。

  立顿:重返“神话王国”

  “中国七万家茶企的年总产值,竟只相当于立顿一家。”这是2009年中国茶叶博览会上最热闹的一条新闻。

  1848年,英国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伯特福琼从中国带走2万株茶苗、1.7万粒茶籽,以及8位中国茶工,自此印度 茶业迅速崛起,成为英国茶叶市场90%的原茶供给方。英国的下午茶传统由此形成。1890年,立顿红茶诞生,100多年后,其远涉重洋征伐中国。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