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明末清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聚集了至少50家茶行,并由此衍生出钱庄、绸店、当铺及各类作坊、曲艺、唐班,街市繁荣,经济发达。当时年产红茶10万多箱,引茶2万余包,花卷3万支左右,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几乎全国所有大茶号都设有分号在此,仅1平方多公里的地上聚集了4万多常驻人口,相比今日不足2000人的冷清,无法想象当年的喧闹。而对岸的唐家观,仅近年来挖出来的禁茶碑就有十数块,现存最早的一块刻于康熙年间。茶碑内容大多为称量标准、茶叶真假等,有“不得掺和外来野茶蒙混”字样,可见安化茶质明显优于周边地区,而安化境内又以田庄乡高家溪、马家溪两地茶叶为最好。唐家观短短500米街道,鼎盛时期超过1万人在此设庄经营,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从北京写信,直接写“湖南省唐家观“就可收到。如今唐家观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十家店”、吉家码头、邵阳公馆等千年遗迹,成为资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镇,正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安化黑茶以花卷为上品,全球独安化有,近几年来湖南岳阳临湘茶厂也开始少量制作,但都取自安化的工艺。花卷亦称“千两茶”,为其净重老秤千两为一卷,合37.27公斤,现已有“世界茶王”之称号。明清时期,安化事实上只产黑毛茶,加工成后再运到陕西泾阳压制成砖,称“泾砖”。至1939年,抗日断绝交通,才由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安化人彭先泽创办了白沙溪茶厂,于次年研制出“黑砖”,成为安化独立生产黑茶的开始。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为便运输,在当时统一了小圆柱成捆包装的基础上,将第捆重量固定在老秤千两左右,此后便成“千两茶”。花卷的制作工艺与砖茶相比,只在压制成形及包装上不同,茶叶经蒸煮后,即以青缪叶包裹,外裹棕片,再用篾片捆紧,外成花纹,故名“花卷”。因层层紧压,能抵日晒雨淋,经年不腐。曾有人将花卷浸泡池塘,七年后取出,仍色质如初。又因其捆制时略留微温,茶叶在卷内慢性发酵,时间越长越甘醇浓厚,得为珍品。
花卷的采制技术,据说为安化江南边江一刘姓人家,200多年前从山西请来的高师所传,且有传男不传女的祖训。真假暂不论,总之是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在1952年公私合营后,招了几名刘姓后人为职工,开始制作花卷。但因季节性强,效率低下,1958年停产,改为制作花砖。花卷再次现身是在近几年,从沉寂中一下子火爆,源于台湾曾至贤先生2001年的一本专著《方圆之圆---深探紧压茶世界》,不知其中内容如何,反正供少数牧民日常饮用的下里巴人黑茶一下子登上了莲花宝座,身价数培增。云南普洱及各地黑茶成为收藏热品,一批富豪大贾以收茶为乐,藏茶为品,动辄几十上百吨的往家里搬,仿佛茶已非茶,而是稀世珍品。使得市场上本已很少的旧茶炙手可热,有了二两普洱茶卖出16万元天价之事,而大英博物馆、故宫等地珍藏的老字号陈年花卷,价值都在几百万元之上,活脱脱一件古董。当然,从养生保健上来说,花卷自有它不可替代之处,且听专家说来:花卷中含丰富的儿茶素和黄烷醇类,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能增强血管壁韧性,抑制动脉硬化,抑制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延缓衰老,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等在代谢中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