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多种气候条件导致西南旱情
发布时间 2011-08-21 浏览 7700 次
。今年海上温度高了,陆地上特别是中国北方或者东部地区冬天都比较冷。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

  “天算”难解

  事实上,尽管“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流行语,但在未来的时间里,全球气候究竟会怎样变化,如今还是科学界的一道课题,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持久干旱、洪涝这样大尺度的气象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任福民在今年4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短期天气预报不同,气候预测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气候的原因也更加复杂,我们需要从大气状况、海洋状况,甚至是太阳活动等方面寻找信号,但从科学上讲,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国内外从事气候方面的学者都在极力做。

  形成今年干旱的原因是什么——谨慎的科学家都不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不过是近10年才被提出的命题,对于气候变化,人类并没有掌握多少知识,所以,大多数学者还在从各种已经发生的气象事件中寻求规律,而准确的长远预测,更多的尚处于“猜测”阶段。

  正因如此,一些大胆的预测会受到高度的关注。今年西南大旱以后,6年前的一条旧文被重新翻出来。2004年,美国五角大楼一份报告称,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突变,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而北方会陷入水患。但这样的大胆预测,并没有被主流的科研人员认可,德国著名气候学家,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莫吉布拉提夫当时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这是不严肃的,气候的改变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气候将在短期内发生突变的看法,没有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一个已经达成的共识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的发生将越来越多,干旱作为对人类生活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有频繁发生的趋势。

  “现在不光要盯着西南地区,今年华北甚至东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干旱情况也令我非常担心。”夏军表示。不仅如此,干旱往往与洪涝相伴而生,所以,连续几年大旱之后,洪灾的出现也值得担忧。干旱和洪涝都被叫做极端水文事件,如果一年中总的降水量变化不大,那么干旱与洪水灾害就会集中到某个季节。

  中国西南地区经历特大干旱的时候,东南亚国家也相继陷入严重干旱,西南湄公河流域国际间的水问题态势也十分严重。而据夏军了解,近些年来,欧洲等西方国家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很频繁。

  探究极端天气发生的原因,现在俨然已经成为“显学”,但同时,这方面的讨论也变得越来越“敏感”。一种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变得越来越“暴躁”,是自然气候系统周期性变化的表现,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活动是改变全球气候的主要推手,而后一种推测的讨论,往往牵涉到一些大型的人造工程,这就让气候科学问题,延伸成为经济,甚至政治话题。

  4月2-5日召开的首次湄公河委员会峰会上,对于此前有非政府组织指出湄公河流域旱情与中国工程有关的说法,中国政府代表做出了回应。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被叫做澜沧江。参加峰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副外长宋涛表示,有充分的科学数据表明,旱情是此次湄公河干流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所谓中国在澜沧江上的水电开发导致了湄公河水位下降的说法既没有科学根据,也与事实不符。

  中国方面的解释是,中国澜沧江出境的水流只占整个湄公河径流总量的13.5%,湄公河径流的86.5%来自于中国境外湄公河支流的水量的汇总。这次极端的旱情导致了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的来水量减少,造成了湄公河水位的大幅下降。另外,中国在澜沧江上从事的梯级水电开发并不耗水,三个已建成的电站运行基本不耗水,水库面积小,蒸发量有限;在建的小湾水电站进入枯水期后一直没有蓄水。所以说,中国澜沧江水电开发不可能造成下游水位的下降。

  脆弱的农业

  夏军表示,“虽然科学界还存在争议,我个人仍觉得自然气候系统和水循环的变化是导致水旱灾害的主要因素;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冲击越来越强,叠加起来在全球尺度就形成了全球变化,反过来对区域的水资源时空格局的变化带来显著影响,并促进了极端水文事件的发生。人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通过研究和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分析,采取恰当和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夏军说,“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对自然气候的变化有一个反馈和加强的作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加强研究。”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原因,究竟是自然规律还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尚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未来一段时间,气候异常带来的自然灾害,很可能频繁地发生,这给中国的防灾和救灾能力,提出了挑战。

  尽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南地区河流纵横、降雨丰富,但西南很多地方,本来就是降雨分布严重不均的地区,旱情经常出现。云南有雨季与干季之分,每年5~10月的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5%~95%,干季在11~4月,雨量仅占全年的15%~5%,每年的春季耕种季节,正好是干季,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旱情几乎年年发生。历史上发生的旱灾中,西南地区干旱发生的次数、频率仅次于华北,排列第二位。

  事实上,西南旱情这样的重旱,在最近几年中并不陌生。2006年冬季重庆大旱,记者站在朝天门码头遥看,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江底暴露在阳光下,船舶搁浅在江心,60多岁的当地居民说,从未见过朝天门码头如此的景象。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北方旱灾,触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Ⅰ抗旱应急响应,旱情覆盖了北部地区12个省份,占到大半个中国的面积。有统计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发生比较严重的干旱事件有200多次。

  中国自古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如果没有农业水利设施,看天吃饭的耕地,常常因各种自然灾害而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西南旱情发生以后,一些评论认为,西南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业水利抗旱能力薄弱,加重了这次干旱带来的损失。

  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这样的地形意味着,降水很快渗入到地下溶洞,形成暗河,尽管降雨量不少,但能够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却很少。相对于北方平原,在西南地区建造农业水利设施,是更加复杂的工程,而维护这些水利设施所需要的投入也更大。

  但是,这些年,西南地区农业水利设施薄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报道,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总计约8.7万座,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而病险水库主要就是中小型水库,约占总病险水库的99.9%,云南也不例外,由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境内的水库大多为中小型水库,且多数年久失修。近两年来,尽管中央和云南省政府都在逐步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但是由于病险水库基数太大,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干旱还在持续,旱情继续考验着西南地区脆弱的农业环境和生态基础。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趋势下,中国农业的安全,也许会成为最重要的安全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