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农业
夏军表示,“虽然科学界还存在争议,我个人仍觉得自然气候系统和水循环的变化是导致水旱灾害的主要因素;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冲击越来越强,叠加起来在全球尺度就形成了全球变化,反过来对区域的水资源时空格局的变化带来显著影响,并促进了极端水文事件的发生。人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通过研究和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分析,采取恰当和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夏军说,“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对自然气候的变化有一个反馈和加强的作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加强研究。”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原因,究竟是自然规律还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尚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未来一段时间,气候异常带来的自然灾害,很可能频繁地发生,这给中国的防灾和救灾能力,提出了挑战。
尽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南地区河流纵横、降雨丰富,但西南很多地方,本来就是降雨分布严重不均的地区,旱情经常出现。云南有雨季与干季之分,每年5~10月的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5%~95%,干季在11~4月,雨量仅占全年的15%~5%,每年的春季耕种季节,正好是干季,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旱情几乎年年发生。历史上发生的旱灾中,西南地区干旱发生的次数、频率仅次于华北,排列第二位。
事实上,西南旱情这样的重旱,在最近几年中并不陌生。2006年冬季重庆大旱,记者站在朝天门码头遥看,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江底暴露在阳光下,船舶搁浅在江心,60多岁的当地居民说,从未见过朝天门码头如此的景象。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北方旱灾,触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Ⅰ抗旱应急响应,旱情覆盖了北部地区12个省份,占到大半个中国的面积。有统计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发生比较严重的干旱事件有200多次。
中国自古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如果没有农业水利设施,看天吃饭的耕地,常常因各种自然灾害而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西南旱情发生以后,一些评论认为,西南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业水利抗旱能力薄弱,加重了这次干旱带来的损失。
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这样的地形意味着,降水很快渗入到地下溶洞,形成暗河,尽管降雨量不少,但能够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却很少。相对于北方平原,在西南地区建造农业水利设施,是更加复杂的工程,而维护这些水利设施所需要的投入也更大。
但是,这些年,西南地区农业水利设施薄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报道,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总计约8.7万座,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而病险水库主要就是中小型水库,约占总病险水库的99.9%,云南也不例外,由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境内的水库大多为中小型水库,且多数年久失修。近两年来,尽管中央和云南省政府都在逐步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但是由于病险水库基数太大,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干旱还在持续,旱情继续考验着西南地区脆弱的农业环境和生态基础。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趋势下,中国农业的安全,也许会成为最重要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