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雅安边茶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茶易马政策完全停止,改“茶引制”为“引岸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由贸易,“茶土交流”代替了“以茶易马”,以雅安边茶为内容的藏汉贸易得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机会。据《南路边茶调查》(手稿)记载:“清康乾期间,以雅安为中心产区的川边诸县,经营边茶的茶号发展到一百多家,”茶业资金居诸县工商业之首。在雅安,以经营边茶致富成为民族资本家者已不少,不少茶号还到康定开设分店。以茶为副业收入的农户不下10万,茶号雇请制茶工人多达五六千人,每年生产加工边茶多达1000万斤以上。《雅州府志》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南路边茶销藏引数达104424引,按每引配茶百斤计,销售藏区茶叶达1044 24万斤。”《西藏通览》记载:“清代南路边茶自川运往康定至巴塘,数量不下1000万包值约16万两。”据《南路边茶调查》(手稿)记载:“雅安一茶商曾云,他每年运藏边茶达2000驮(从康定到拉萨的南路边茶全用牲口驮运),每驮6包,共12000包”。一户尚且如此,可窥当时全貌。到清代中叶,雅安、荥经、天全、名山茶号仍达七八十家,商人认引每年都在10万引以上。清王朝为了笼络西藏宗教上层人士,特地规定雅安每年都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礼茶,专供朝廷赏赐西藏喇嘛活佛所用,称之为赏需茶。《雅安县志》记载:“赏需茶,单年300包、双年200包,由道署领?商人承办。其中赏给达赖喇嘛茶75包,每包重50斤。”上个世纪60年代,雅安边茶厂组织赴藏调查,在一些大喇嘛寺里,还看到明朝、清朝时期皇帝赐给达赖喇嘛和其它活佛的边茶,仍被当作吉祥的神灵供奉在寺庙里。
光绪三十三年(1888年),英帝国主义发动入侵西藏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印藏条约》和《印藏续约》,规定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五年内藏印贸易互不收税。由英帝国主义控制的印茶乘机侵销西藏,对南路边茶造成很大冲击。边茶市场萎缩,销售量下降40%。但在茶叶品质的竞争中,雅安边茶仍占优势。据有关史料记载:“原料是本质问题,印茶产自热带,味道苦涩,远不如川茶芳香适口。加之藏人饮用川茶已有相当历史,认为川茶性凉,消食解腻,沁心解渴,作用较印茶明显。”所以饮用时搭配使用,川茶为主,印茶为次,称为“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