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乌龙茶的制法
发布时间 2011-06-15 浏览 13416 次
>闽北乌龙茶做青在室内进行,做青间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要求在70~85%,做青历时8~12h。早春室温低于20℃时采用室内加温做青。闽北乌龙茶做青采用手工水筛摇青、摇青机摇青和综合做青机做青。手工水筛摇青是武夷岩茶传统做青方法。它是将0.3~0.4kg鲜叶置于水筛(直径90cm)中央,双手执筛摇动,使青叶全部滚动,旋而又转,转而又圆,呈半球形,青叶则向一个动力中心旋转, 使其互碰叶缘摩擦。手动摇青往往做青不足、不匀或为加快完成该过程,常常辅以“做手”(用双手收青叶挤合轻拍放松),但对优良品种如水仙或名岩名枞等均采取“只摇不做”或“多摇少做”的原则。摇青时间与凉青厚度要根据品种、晒青程度和天气灵活掌握。同一品种,晒青重,则摇青时间短;晒青轻,则摇青时间长。气温低,湿度大,失水慢,叶内化学变化慢,应重摇, 薄摊凉;而气温高,湿度小,失水快,叶内化学变化快,应轻摇、厚摊凉;气温高,湿度大,宜多次轻摇。综合做青机做青, 热风萎凋、摇青与凉青均在机内进行, 摇青程度依不同品种“看青做青”, 凉青采用机内静置,间隔式吹风的方式进行。在做青方式上,闽南制法具有“轻晒、重摇、摇次少、轻发酵”的技术特点,而闽北乌龙茶则具有“重晒、轻摇、摇次多、重发酵”的技术特点。具体表现在闽北乌龙茶做青具有摇青次数多(8~12次)、摇青历时短、摇青程度轻、凉青时间短的特点。闽北乌龙茶做青适度标准为叶脉透明,叶色黄绿,叶片柔软如绸,叶形成汤匙状,叶缘朱砂红,达“三红七青”,青气消失,散发出浓烈花香。青叶减重率大约为25~28%,含水率约65 ~68%。闽北乌龙茶做青技术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茶树品种、鲜叶嫩度、萎凋程度、气候条件等“看青做青”。如水仙、梅占等含水量较高,而且是易发酵品种,操作要“轻、细、多摇少做”或“只摇不做”, 特别是极品茶更应如此;肉桂品种含水量高, 叶质肥厚, 且较难发酵,宜“重晒、轻摇、摇次多、重发酵”;对菜茶或水分较少的品种, 可以“少摇、多做、厚堆”。

3.炒青与揉捻

炒青是抑制酶的活性,停止酶促氧化作用;通过热化学作用,促进部分多酚类化合物受热加速自动氧化,散发青气,发展高沸点新的茶香。制作闽北乌龙茶的鲜叶较老,又经过萎凋和做青,含水量较少,叶质脆硬,宜高温快炒,少透多闷的方法。

手工炒青,初炒锅温180~220℃,每锅投叶量1kg左右,先闷后扬,少透多闷,一般炒青时间2~3分钟。炒青叶起锅后,趁热重揉20余下,抖松后再重揉20多下,再进行第二次复炒。复炒锅温160~180℃,主要是闷炒,以迅速提高叶温,增加青叶的可塑性。待叶温烫手,迅速起锅,趁热再揉,复揉1min。复揉后再制品含水量50~55%。

机械炒青多采用110型杀青机,转筒温度260~280℃,投叶量15~20kg,炒青时间约5分钟左右,先闷后扬,多闷少扬,闷扬可通过排气扇调整。炒青叶下机后,趁热重揉 。机揉采用40、45型乌龙茶揉捻机,揉时6~10分钟,采用逐步加圧,热揉重揉的原则。

4.杀青

制作闽北乌龙茶的鲜叶较老,又经过萎凋和做青,含水量较少,叶质脆硬,宜采用高温快炒,少透多闷的方法。手工杀青锅温控制在180~220℃, 110型滚筒杀青机温度控制在220~280℃。

5.揉捻

闽北乌龙茶揉捻是结合炒青进行的,一般是两炒两揉。初炒锅温240~260℃,时间约2~3min,然后趁热手揉二十余次,抖松再揉几次,进行第二次炒揉。复炒锅温200~240℃,闷炒约半分钟,起锅,复揉1min左右。炒揉后在制品含水量约50~55%。机揉采用40型、45型乌龙茶揉捻机。)

6.烘焙

烘焙是闽北乌龙茶初制的最后工序。与闽南乌龙茶制作不同的是闽南乌龙茶在烘焙过程中采用了包揉整形技术,而闽北乌龙茶尚不重视外形,低温慢焙是闽北乌龙茶固定其香味重要工序。武夷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岩茶特有的“火功香”。炒揉后的初焙称“走水焙”,温度100~110℃,焙10~15min,约七、八成干,筛去碎末,簸去黄片,拣去梗朴,摊凉6~10h,俗称“凉索”。然后进行复焙,低温慢烤,火温75~85℃,时间1~2h,足干后下焙。继续“吃火”,亦称“炖火”,温度控制在70~90℃,时间2~4h,“吃火”后趁热装箱,从而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炭火香”。

广东乌龙茶制作工艺源于闽北,主要生产条形乌龙茶,如凤凰水仙、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等,在加工技术上与闽北乌龙茶制法大同小异,于此不再赘述。

9

7

3

1

2

4

8

: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