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涉及黑茶的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史料颇丰
在千余年的安化黑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百年茶行、茶亭、茶碑、茶钟、茶具、茶马古道驿站等众多遗迹,如江南镇的洞市老街、贺氏宗祠、永锡风雨桥等遗址均旧貌犹存,镇内的茶马古道是全国目前仅存的两条茶马古道之一,高城村拥有中国南方“最后的马帮”;黄沙坪为历史上有名的茶埠,是中国古代绸之路的重要起始点之一,有著名的老商号“永泰福”的“千两茶”生产车间和功夫红茶车间,一度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荣景象;资江河畔的安化茶厂保存着自1951年以来的历批茶样、古老的木制茶机、全木仓库以及不同时期黑茶加工工艺的研究实践相关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9月,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贝可夫,曾率领索利卫也夫、哈利巴法与研究生鲁奇金一行来到安化茶厂考察并共同探讨红茶、黑茶的研究工作。湖南的第一个茶校、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均在安化创办等等。另外,安化的茶书、茶诗、茶联遗存较多,茶礼、茶俗、茶艺内涵丰富,清代名臣陶澍、左宗棠均与安化黑茶结下不解之缘,留下诗文佳话传颂至今。这些丰澹的黑茶文史资料是安化黑茶生产历史的见证,也是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文化依托。
5 基础工程建设保障有力,黑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根基扎实
在全球呈现茶消费热潮的大环境影响下,益阳黑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6月,益阳市制订了《益阳市2007-2016年茶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明确了以“安化黑茶”为中心,重点打造“安化茶”品牌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扶持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以特色带动茶产业等战略决策[8]。在政府的带动下,重建茶马古道、修复洞市老街、恢复黄沙坪老茶市、扶持怡清源茶马驿馆等旅游基础工程立项建设和建成,促进了黑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2008年,先后有日本、韩国、俄罗斯、澳门、台湾等地客人来安考察“安化黑茶”,茶马古道接待游客6.5万人次,黑茶文化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以上。茶产业生机盎然,安化境内的白沙溪、怡清源、久扬、利隆源、可耐尔、边江茶业、晋游产业双赢的蓬勃态势,营造出良好的茶文化旅游氛围,为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