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窑发掘
发布时间 2011-09-02 浏览 6482 次
,时不时地都会踩到碎陶片。

  考古队一共对6片区域进行了发掘,其中规模最大的是6号探方。探方壁上,一层层的碎陶片仍然清晰可辨。站在这有半个篮球场大,4层楼高的大坑前,考古队领队杭涛说,这里的地层多达23层,跨度从清初期直到民国,历时约300年。这些碎陶片,都是烧出来的残次品,它们被就近丢在了龙窑边,在勘探时,考古队还发现了几处比这里还厚的堆积层。


::6号探方::

  此次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了一批特殊的紫砂壶残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工艺跟吴经墓紫砂提梁壶和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如出一辙,同时还出土了高领带鋬罐(匜口罐),它的口沿造型也与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砂罐口沿基本一致,这为圆满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蜀山窑址完整的年代序列和丰富的标本将会建立一个紫砂分期断代研究的标尺,为今后宜兴紫砂和均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年代学标准。将采集的标本排序,可以大致看出紫砂工艺的演变,明代晚期清代初期,壶嘴是铆接的--即将壶嘴插入壶身连接,此后,壶嘴便用粘接工艺,直接粘结在壶壁上,壶内光滑好看,清代中晚期以后,砂壶的嘴由单孔演变为多孔或梅花状。



【吴经墓紫砂提梁壶】

【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提梁壶】

  


  在6号探方附近,发现了一处清代窑址,残存的窑址长约10米,宽约3米,窑壁残高1米,地面上铺着青砖。令人惊奇的是,窑壁和地面有一层厚厚的白色釉状物。这是龙窑用松枝烧带釉的陶器,釉和松油迸溅,挥发附着在窑壁和地面,形成的白色"窑汗"。 粗略估计,蜀山下埋藏着数十座古代龙窑,此次考古一共发现了8座。随着民国始烧的品胜窑在1959年春天停烧,蜀山400余年漫天的窑火熄灭了。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印在紫砂壶底的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押款、器名款、伪托款等,共约300件以上。在早期地层中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多见印章款。年号款首次被发现:大明洪武、大清雍正年造、乾隆年造、嘉庆丙辰等等。有趣的是,名家款识如时大彬、惠孟臣、邵元祥、邵友兰、杨彭年、邵友廷等都是后代伪托款,目的是能使砂壶卖个好价钱,而首次见到的名家款识,如士英、邵顺昌、潘增元、钱彭秀等的作品也是质量上乘。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