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的三个不服气
发布时间 2011-09-16 浏览 6394 次
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他对中国的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现状有三个“不服气”。

  第一个不服气,茶和茶文化都源于中国,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茶祖宗”,但中国茶在世界上缺乏影响力和美誉度,导致价格低廉,产、收比例颠倒。中国每年出口茶叶28—30万吨,占年总产量近1/3,在全球排第三。但出口的平均价格却只有每公斤1.9美元,折合人民币才不到14块钱,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并以销往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为主。而在这里面,要包含采茶、包装、运输等很多劳动力,所以基本挣不到钱。茶叶界有一句无可奈何的话,“好茶留给自己喝”,完全是因为在国际上卖不到价钱。

  第二个不服气,国人对茶的认识与消费量还比不上发达国家,中国人均茶叶消费比不上欧洲。调查显示,中国人茶叶消费人均才500克,英国人却是我们的4倍多。

  第三个不服气,我国在茶文化领域,对茶文化的研究与普及,竟然不如日、韩及英国等国家。我们有最早的茶种植及饮用史,有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茶经》,自唐朝起,茶与茶文化才开始传到日本。但如今,我们不仅在茶的种植、加工、营销、茶产品的深度开发上,有许多不如人之处,在深入发掘茶的文化内涵、弘扬茶的“和、敬、清、廉”精神,乃至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明素养方面,也不如国外一些国家。

  中国茶缘何遭遇困境

  历史上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宰地位的中国茶,现如今为何面临种种困境呢?

  茶叶品质。沈才土表示,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大幅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和欧盟都是重要的茶叶消费国,近年来他们相继实施更为苛刻的标准,包括生产过程标准、卫生标准、农药残留等。同时,有的国家还对我们实行双重标准。这些年我们的茶产业已有长足的进步,但离全面达到这些标准尚有距离。

  消费习惯。在发达国家,基本上以红茶消费为主,即便喝绿茶,绝大多数也是从日本进口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指出,我国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6%左右。在日本的茶产业中,深加工产品占到约1/3;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有装备和技术一流的茶叶加工厂。这些国家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近20年来袋泡茶消费量由占茶叶总消费量的2%上升到90%。

市场混乱。我国茶叶经营分散,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缺乏领军的龙头企业。另外,标准不统一,好茶叶多,但品牌也多,价格上比较混乱。仅以龙井茶为例,目前就有300多个品牌在生产。

  企业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茶企业生产规模小,茶叶加工简单,品种单一,缺乏科技含量,品牌虽多,但叫得响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在市场开拓、营销和广告宣传等方面也相对落后,与中国茶业现状产生强烈对比的是英国茶业。目前,我国现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生产茶叶20吨,但总的经营额却不如英国“立顿”一家,这就导致我国茶叶出口将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