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茶的迷失,究原溯本的核心问题,直指藏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雅安、名山等地的藏茶企业调研,市场走访中,原本专家组一路叹息,一路惋惜。叹息的是这些企业的的市场能力缺失;惋惜的是在能力如此缺失的品牌化时代,却依然顽固、封闭、保守。从雅安政府对于藏茶产业的扶持和各类举措分析,政府的支持明显缺乏市场化特征——开几次不着边际、无法落实的产业会,文化会,解决不了藏茶发展的任何实质性问题;从雅安本地的茶文化和市场氛围分析,这里名为茶都,实则为茶叶初级加工的工场——茶文化的苍白、空洞到了极致;藏茶的知名企业雅安茶厂,兄弟友谊,吉祥茶厂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市场、品牌、文化的理解,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总体而言:
第一,产业弱智——产业发展方向不明,产业扶持政策不足,产业竞争能力缺失。藏茶作为雅安市各县区的主要农副产业,对整个雅安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藏茶的品牌化之路举步维艰,藏茶的产品单价和品类价值严重倒挂——这些现象并没有得到相关产业部门的足够重视,而仅仅从企业改制、研讨会、定制毫无销路的藏茶产品等入手,而没有进行明确的产业规划和有效的产业配置、产业链下游环节的引导和支持等。其次,藏茶企业的产业竞争力缺失在企业家的战略观、市场观、品牌观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雅安藏茶产业调研时,和当地藏茶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得知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强烈的扩张意愿和动力,即使有扩张意愿的企业也认为目前自己的企业没有实力和资金进行市场开发。再次,藏茶产地产业的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在藏茶的主要产地雅安地区,大大小小的茶厂几十家,年产值较大的上千万,较小的仅有几十万,这些茶厂在销售渠道、终端市场上存在极大的重合性,但是在每一个细节上各个厂家却重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市场开发与维护,这对于藏茶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同质化的产品同处在低端的市场价格区间,产品包装千篇一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这样的市场运作,很难实现有效的产业集群效应。
第二,沉睡的市场意识。各大藏茶企业由于在历史上主要承担为藏区提供藏茶的政治任务,企业性质主要是国企和军管企业,利润来源大部分是政府补贴,因此,企业经营中市场意识淡薄,营销战略缺失,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即使现在大部分企业完成了国有到民营的体制改革,企业的市场意识仍属沉睡状态,仅仅依赖原有的西藏地区的销售网络进行市场运作,缺乏主动向内地拓展市场的经营意识。相比福建的铁观音,湖南的安化黑茶,云南的普洱茶等品类,藏茶的市场几乎处于休眠状态,这种休眠不仅仅是企业,连渠道、终端都处于奄奄一息的休眠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