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自己千里迢迢,尝尽千辛万苦才到了目的地,可赶考之事却如烟灰一般消散无影,绝望之极。走投无路时看到一张皇榜,上说皇太后有疾欲求神医。张秀才摸了摸包中茶叶,心想已经无路可走了,不如碰碰运气。他上前揭了皇榜,到宫中将茶叶取出泡制。太后饮罢,病体痊愈了。皇帝大喜,召见秀才,问他要何酬劳,张秀才便把赶考误期一事讲出,恳请皇帝准他直接参加殿试。皇帝当即御笔一挥,恩准!殿试时张秀才文章句句华彩,众人皆赞,被御赐为今科状元。
张秀才高中状元后,在衣锦还乡时专程重返武夷山,重谢了空大师,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新科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披的状元红袍盖在茶树上,此一举便为这武夷奇茶定名为“大红袍”,从此“大红袍”茶扬名天下。这正是:
茗茶神话传古今,
岩壁大红永世存,
世间绝品人称颂,
益思去病人长春。
附记:
历史上流传的大红袍茶树,在武夷山九龙窠悬崖上现存三棵。长期以来,人们只能观其形,难以见其真容,能品尝到滋味者非帝王莫属。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凭借历史留存的大红袍母树,进行无性繁殖育苗,经多次反复试验试种,终于在武夷山景区内基本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获得栽种成功。后经1994年福建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茶叶研究所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后代,保持了母树的优良特征特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推广。”此茶命名为“小红袍”。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加速无性繁殖,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现在的大红袍后代,无论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现已行销国内外市场,倍受青睐(市场上销售的“小红袍”为真正的“大红袍”第一个后代产品,市场上销售的“大红袍”是真正“大红袍”的第二个后代产品,都是由三棵“大红袍”嫁接而来,泡制工艺不同故名字不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能目睹”大红袍”神采丰姿,而且还能亲口品尝大红袍的神奇岩韵。
白云有幸在武夷山茶社专门品尝了“小红袍”,那茶的确回甘甚甜,清香满口,余味无穷。
愿“大红袍”与碧水丹山万古长青,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