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十分重视边销茶生产供应工作,制定了“国家定价、定点生产、归口经营,计划调拨,保证供应”的方针。国家实行特殊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优惠政策。国家在1963年开始对民族贸易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照顾、自有资金照顾、价格补贴照顾的“三项照顾”政策。鉴于茶等特需用品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保证边销茶等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稳定供应,国家在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期间建立了边销茶储备制度。1997年6月,国家出台了新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的优惠政策,包括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期间,每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安排1亿元人民币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免征增值税等。2002年,制定了《边销茶国家储备管理办法》,对边销茶原料和产成品实行储备管理,对代储单位给予信贷扶持,用于储备的贷款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这些政策对于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以及边疆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黑茶历史文化可成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一个黄金品牌和黄金路线。对弘扬各少数民族地区知名度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宣传及开发利用有利于增进汉与各少数民族团结和维护边区稳定。
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对黑茶历史文化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不仅将使之成为我国西部西部地区绚丽多姿且极富魅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也会给至今尚不富裕且亟待发展的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笔者认为,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少数民族地区联合举行多次大型的黑茶文化学术考察活动的一个原因。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认识中国黑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其他茶文化相比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在中国黑茶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侯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