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标榜可口可乐,认为可口可乐注重品牌,它的胜利就是品牌的胜利。但事实上,可口可乐真的不注重渠道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把渠道做得比谁都认真,尤其在中国,无论做经销商,还是做终端,可口可乐的方式方法及条条框框比谁都多、比谁都专业。甚至他们还提出了“永远不要得罪渠道”的口号。
人们也常常标榜娃哈哈,认为娃哈哈的成功归功于渠道。真的吗?事实也并非如此。娃哈哈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早期的“AD钙奶”精准的市场细分、扣人心弦的“妈妈我要喝”,近期的“纯净水”独特的情感诉求、从“我的眼里只有你”到“把爱随身携带”等,都能证明他们在“说服消费者”方面所下的功夫。
所以,“只要品牌在,3年后仍然是世界巨人”或“只要渠道在,3年后仍然是行业巨头”等说法都是偏面的。对企业而言,品牌和渠道都很重要。
然而,也许有人会疑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经营阶段,在营销的要素上难道没有侧重点吗?
笔者的回答是:有。因为,世界上从来都没有过千篇一律的营销,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营销的要素肯定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比如说在欧洲市场,每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不大,城市化率也很高,所以,基本不存在农村市场。而且,绝大多数行业都经历过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包括初级竞争和无序竞争),消费者对品质、功能、服务以及体验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多数企业可能把更多的资源放在品牌建设上,从品牌的定位到个性,认同到支撑点,必须做好认真、细致的规划,而不是单纯的琢磨渠道。
但在中国却不同了。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仍然很大,而且,绝大多数行业尚处在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消费者需求离散化程度不明显,对品牌的依赖性也不高。因此,企业不得不将更多心思放在渠道建设上,想方设法搞定经销商,搞定终端。所以,无论可口可乐,还是宝洁,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打法上还是有点“找不着北”,交了不少学费。这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异。
第二、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差异
快速消费品营销与耐用消费品营销也有很大不同(在此暂不谈工业品和服务业营销),其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渠道管理上。快速消费品的渠道分类更多、更复杂,相对而言开发和维护的难度远远高于耐用消费品。所以,快速消费品企业不得不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渠道的开发和维护上,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保住这一方的安全与稳定。这就是乐百氏和农夫山泉多年打不过娃哈哈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