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红袍”之谜
发布时间 2011-10-16 浏览 7020 次
建宁府管辖;“旗”,指的则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比着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也就是说“大红袍”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名扬天下了。足见,“县长命名说”不准确了。

  四是“状元报恩说”。说的是明初有个福建籍举子雷镒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倒路旁,被天心寺僧人抬入寺中,以茶入药为其治病。举子病愈后赴京考上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的乃是一株茶树,雷镒即以状元大红袍披盖此茶树,以表谢恩。这个故事不胫而走,从此,这株茶树就被人们称为“大红袍”。这种说法,最合情合理,也最令人信服。其理由是:

  大红袍,顾名思义就是大红的袍服。我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明朝洪武时期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朝廷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其中“绯”就是指大红色。刚中状元显然还没有品级,但状元地位特殊可着红袍,“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比较合理。

  《明史·胡潆传》记载明成祖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朱棣为追杀建文帝,曾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胡潆到了武夷山时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正式册封九龙窠那株茶树为“大红袍”茶。清代释元贤著的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中有胡潆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

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

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足以证明,尚在明初天心寺僧人就有“大红袍”一说,与“状元报恩说”十分吻合。综上所述,“状元报恩说”和其他说法相比,更具有史料性、文化性、逻辑性、合理性,其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人物均和有关史料记载相符合,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行文至此,“大红袍”神秘的面纱已被揭开,“大红袍”的身世及“大红袍”母树真假之争都在世人眼前展示其“庐山真面目”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