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南街
发布时间 2011-10-16 浏览 5939 次
向,街道狭窄,最窄处宽不到2米,对面走来再拿点东西几乎就要侧身而过,地上横铺着长一米多、宽不到不到三十厘米的石条板,绵延三、四百米,整街建筑白墙灰瓦,基本上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原来临街一层都为门板房,整街玲珑斑驳,散发着古老的江南气息。街道两边商铺、民居鳞次栉比,杂货店、药房、粮行、陶货店应有尽有,是蜀山一带居民采买生活必需品和做小买卖的地方。南街的西边尽头与北厂相连,隔河与北街相望。1957年,生产制作中心转移到蠡河南面新建的宜兴紫砂工艺厂,这里就成了壶艺人居住的地方。一因原门板透风,二因需取木制作家具,始拆门板砌砖墙,蜀山南街逐成现在的摸样。

  因背后有蜀山可建龙窑并取烧窑柴草,前有蠡河水路直达太湖,再通往全国各地,故从 清朝初期到1957年,狭窄的蜀山南街却一直是紫砂陶集中烧制、销售的地方,但它只是紫砂业的商业中心,是紫砂的贸易集散地,并不是紫砂陶的加工制造中心,这里住的多是窑户和商家,真正做壶的人家并不多,壶艺人大多散居在蜀山周围的乡下,以及上袁、潜洛一带。从这点可以看出那时紫砂产业的结构特点,一般是以窑户为生产核心的,窑户或收生坯或自己加工烧制,然后销售,大多数壶艺人靠为窑户制作生坯为生,只有少数有名的壶艺人将做好的生坯拿去窑上烧制,然后或自己销售或委托商家代销或将成品卖给商家。民国初期,为加强行业管理,行业公会纷纷成立,原紫砂同业公所就曾设在南街的杨氏祠堂里,1952年紫砂联营处也设在此。1955年汤渡陶业社紫砂生产工厂成立的基地,包括


  紫砂陈列室也都设在蜀山南街。一些著名紫砂艺人,如朱可心、任淦庭、王寅春、顾景舟都在此设过工作室并居住在这里,巷旁也见徐氏兄弟、顾少培、曹婉芬的故居标牌。1957年,政府有系统地组织紫砂恢复生产,成立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以挽紫砂业自抗战爆发以来的颓势。随着新人的加入,这里的场地已经明显不够用,紫砂产业的中心就转移到了蠡河南面的紫砂工艺厂新址。从此,这里喧嚣不再。


  1980年代以后,紫砂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壶艺人的经济条件逐渐改善,从1985年开始,就陆续搬离。今天,这里的许多房子已是人去屋空,十分冷清。有些房屋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倒塌,临街房也泥瓦坠坠,险象环生。南街的原住居民已从几百户下降到不足二十户,这些人阴差阳错地从事了日用陶,虽在紫砂闹市却与紫砂无缘,没托上紫砂的福,所以还不得不住在这里。现居民的百分之七八十为安徽、四川、河南等来丁蜀者,多从事花盆制作。平时,小巷很难见到一个人,只有到周末,才能见到一些回来探望老人的年轻人。只是街南的蠡河,还依然繁忙,不时地有机动船轰鸣通过,不过,船上载的也不再是陶器,而是沙土、石灰等建筑材料。

  蜀山南街现已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一批古建筑保护单位和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但不知何故,树立已经几年的石碑前几天被拆掉了。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