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文章中又说:陈德华(曾任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十余年)“1985年11月到福安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40周年所庆活动,私下向该所一位老同学要了5株大红袍茶苗,带回栽种在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也就是这5株大红袍茶苗茁壮成长,承担着繁育推广的任务。20多年来,繁育了大量苗木,使纯种正本大红袍的面积年年不断扩大。”
大红袍“母本真身”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其时、色、形、气、味,以及玄妙的“岩韵”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这是它的属性,而它的载体却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惟一的一株或两三株茶树,而应该是“年老的退休,年轻的接班”。这是与时俱进的观点。如今农科技术日新月异。武夷茶企群雄争霸,大红袍品种的“茶王”辈出,一波推动一波。为大红袍“母本真身”提供了大量的储备——这是武夷大红袍永续利用,永葆青春的物质基础。
总之,大红袍“母本真身”是个动态的概念,我们有自信,有依据地说:今日的大红袍“母本真身”比昨日的“母本真身”更年轻,更有活力;明日的大红袍“母本真身”比今日的“母本真身”品质更高、更好。
而以“大红袍”为商标的武夷岩茶亦将以其“岩骨花香之胜”经历国内、国际市场地拼杀,而最终“席卷六合而并吞八荒”。
五、大红袍文化遗产传承
时下武夷山民众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利用“双世遗”的旅游优势,把生态旅游与茶文化结合起来,使茶、旅游、文化交相辉映,协同发展。
长达千五百年之久的丰厚武夷岩茶文化是武夷“世界文化遗产”的要件,其卓绝的历史文化内蕴涵盖了物种、加工、管理以及有关诗词歌舞、礼仪等等,体现了岩茶的自然属性、人文因素,富有传奇魅力。2003年武夷山获得“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这是我国的唯一!
“大红袍文化现象”是武夷茶文化的最精美部分,我们应进一步将之凸显出来:武夷山中大片葱碧的赏心悦目的茶园,是武夷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不是文化,文化注重精神!马头岩的制茶作坊,三菇石背后的七十二版墙,拔地而起的一家家茶企那古雅的建筑,接待茶客的古气盎然的大厅,华贵厚重的大茶案……它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一段历史——武夷茶人从山间走向城市的历史,是茶人从贫穷走向小康地历史,是一家一户地小农经济走向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历史!
而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那通往三花峰的苔迹斑驳的石板小路,那人工艰难的登山石阶,以及当年不少人还在吃糠咽菜的贫困中建造的显得过于奢侈的铁门,那冒着生命危险开辟的“挂在”半天腰的方丈茶园……它历历在目地记述了武夷茶人世世代代,“芒履踢开降虎路”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置身其间,我们仿佛闻到了先人的气息,看到那幅《父亲》名画中那饱经沧桑的面容……那是触动灵魂的,是令人热泪盈眶的,是真诚感动的——“千年祭”的龙柱浮现在我眼前——“武夷魂”雕塑浮现在我眼前,彭武、彭夷战天兜地的啸歌在武夷山中回响…… (丘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