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的利器
发布时间 2011-10-28 浏览 5346 次
瓶颈”的问题,行业发展缺乏源动力,没有强势企业和强势品牌,在国际上影响力微弱,茶叶生产营销更是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各个中小企业和茶农都可以自己生产加工产品并直接进入市场消费领域;各贸易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茶馆都可以从各种渠道采购,甚至可以从原产地的厂家和农户手中调入毛茶进行包装销售;终端消费者也可以从各种渠道购买到茶产品。虽然国家已将茶列为食品,并出台了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及各种认证,但茶叶为农产品的思想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加上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的短视行为,相关政策及措施,比如QS认证在行业内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因此,茶产业还缺乏统一的生产、制作标准、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整体上很难保证茶产品拥有安全稳定的质量保证和适宜的价格。

  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茶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终端规范”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是我们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利器!如果从源头规范,全国产茶的地方有十多个省,上千个县市,地域辽阔,条件复杂,加上众多的个体农户生产加工,还要应付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监管部门工作起来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茶叶的销售主要集中在茶叶市场、连锁店、商场和超市中,对市场终端的控制可由工商、质检、卫生执法等机构联合检查,还可以与消费者投诉、媒体监督相结合,这对管理者来说是轻车熟路,比起大而广、散而乱的种植生产源头去规范,效率相对较高。可见,从消费终端进行规范,其市场条件要成熟得多,而且也可以促使生产过程和产业源头得到规范。

  短期来看,茶产业的终端规范对有些厂商利益会有一定的损害,但长期来看对全行业尤其是对营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有力的保证。据悉,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茶专业管理委员会正在对如何规范终端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终端规范是茶食品安全质量监控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让人揪心,老百姓深受其害,政府的公信力面临考验,如何控制食品的质量安全也成了本次两会的热门议题。

  茶叶虽没有出现三聚氰胺牛奶、毒大米等让人怵目惊心的事件,但由于茶叶生产与牛奶等产品生产流通模式类似,农户分散生产的方式盛行,也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这从茶叶出口方面可见一斑。个别厂家的“农药残留”屡遭国外红灯警告。2006年起欧盟实施了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日本施行“肯定列表制度”,国外这些越筑越高的“绿色壁垒”,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陈君石教授对此呼吁:“分散生产方式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难改观!”如果从消费市场把好关,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个体分散生产销售成品的成本和风险就会加大,不符合市场标准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下游营销企业督促上游生产企业,实现行业自律,可以正本清源,标本兼治,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茶产品。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