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市场过度分散只是表象,并不是阻碍中国茶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是该行业的一个现状。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茶企业正处于从卖产品到品牌化运营的转型期,或者说是必经的历史阶段。在过去,当许多茶农还在以种茶卖茶来维持生计的时候,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品牌;而今天,当不少茶商已经意识到需要建立品牌才能树立行业地位、提高利润、谋求长期发展的时候,以英国立顿为代表的国际化企业已经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中国茶叶企业追赶“先进”发展了近120年。
在国际化迅速蔓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和鼓励企业品牌化建设的今天,中国的茶业企业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茶业有其独特的的发展机会及空间。
品类繁多不意味杂乱无章
有人说:“立顿就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中国虽为产茶大国,却是‘各路军阀,各自为战’,从龙井、乌龙、碧螺春,到毛尖、银针、普洱、铁观 音……品类繁多,‘故事’复杂,却看不到一个标准。”
其实茶叶作为农产品(13.38,0.00,0.00%),国家早就有生产加工的标准,只是由于国内茶叶品类繁多(大概有1200多种),再加上生产地、加工地的分散、从业人口众多,以及监管上的局限性,使其呈现出现代化水平整体相对落后、行业标准不透明的态势。
“如果说现在茶叶行业是‘春秋战国’的局面一点都不为过,甚至是一个更加纷乱的局面。国内有品牌商号的茶叶企业仅有20%,其他80%则呈现出小、散、乱的态势,单茶叶初加工厂就近7万家。”北京福建茶业商会会长高晨生告诉记者,“行业标准并不是没有,只是企业深、精加工的程度不够,这和茶叶产地的分散、复杂、产业链不完善、行业工业化程度不高有一定关系。但目前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一批拥有现代化生产、加工工艺的企业正在兴起。”
据了解,目前安徽、浙江、福建、云南等国内主要产茶省份的一些茶叶基地正逐渐从粗放型加工向清洁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转变,以及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向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变。而一些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及品牌知名度的茶叶企业也开始从产业链的上游入手,积极筹建或改造自己的有机茶园。
“张一元在福建承包茶山,统一规划生产,有一套严格的生产流程。”北京中企联企业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中企联)的副总经理张兵告诉记者,“同时,为了保证生产环节的稳定性,张一元和当地的茶场采取‘互相持股’的长期合作模式,即张一元入股茶场成为股东,同时茶场也入股张一元,双方权益合理绑定。”
从2007年1月1日起,茶叶已正式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无检测条件的小茶厂退出市场,大型茶叶企业的比例逐步增长,国内茶业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