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单单从健康的角度,消费观念的改变上来得出“白茶取代咖啡”的结论,未免偏颇。因为,茶叶和咖啡本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下综合产生的。一方要完全占领另一方的土地或消费群体,显然是不可能的。
侨报网有一篇侨报评论员萧冬的文章:《当咖啡进入茶的国度》,作者在文中有很多分析和观点,值得各方借鉴和参考,它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喝咖啡的群体和喝茶的群体在意识、观念、文化等方面根本性的区别,以此来说明“白茶娶妃”其实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现全文如下,与大家共享。(以上引言和标题,为摘编者添加。)
当咖啡进入茶的国度
西谚有云,“你吃什么,就是什么。”同理,也可以说,“你喝什么,就是什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饮品,会浸泡出那个人,或者是那个民族的性格。
如果说,茶是东方的饮品,那么,咖啡就是西方的饮品(尽管咖啡的起源和分布不限于西方)。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性格是茶,西方的性格是咖啡。
由于都是大地的产物,同样吸收了日月精华,咖啡与茶有共同之处,就是使人兴奋而不失理性,与酒相比更是如此。酒中出诗人(如李白),出作家(如海明威),甚至出总统(如叶利钦),但难出科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好饮但不嗜酒)。俄罗斯是一个浸泡在伏特加中的民族,它可以掀起最彻底的革命,也可以发动最彻底的反革命。有新生、复活,也有悲情、毁灭。俄罗斯就在半醉半醒中前行,一次次跟文明的顶峰擦肩而过。托尔斯泰就质问,为何人们拒絶清醒,“喝酒是为了窒息自己的良心”。
相反,喝着茶,喝着咖啡,可以清醒地思考,可以理智地行动。有人说,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产生于18世纪,他们是喝着咖啡成长的。法国一家叫普洛可甫的咖啡馆,就走出过启蒙运动的三巨头——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同样,中国历史上虽然也酒气浓烈,在沉醉中产生了诗歌,也染上了血腥,但淡淡的茶的威力更为久远。在氤氲的茶香中,中国产生了儒家的人文情怀,道的哲思辨,禅的空灵智能。
但是,咖啡与茶,还是有极大的区别。茶树在云雾缭绕之山水间生长,拥有阳,也拥有阴,阴阳调和出来的是内敛,不走极端。小小的茶壶,溶解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中庸。中国人“温良”的民族性(辜鸿铭语),是用淡淡的茶水泡出来的。中国人在杯茶中,增进了和睦,化解了仇恨。中华民族用“功夫茶”,捍卫了五千年的文化的精华不变,更溶解了异族的多次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