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茶“添香”须提升市场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11-11-04 浏览 5912 次
茶区各级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效益为目标,对茶叶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一直紧抓不放,其中仅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宣城、池州两市均达 65%以上,黄山市则高达97.6%。

  然而,皖南茶区的茶叶尽管原料好、品质高,但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销售价格不高,质价不符;市场份额不大,“卖茶难”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安徽省茶业最为发达的黄山市,到去年底茶叶库存仍高达1.32万吨。

  皖南茶区年产干茶约4万吨,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企业却有6000多家,每家企业平均加工茶叶不足7吨。处于散、小、差状态的绝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由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往往导致行业内部产品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给皖南名茶造成“硬伤”。

  黄山市农委负责人认为:“重生产加工轻市场流通,导致‘两张皮’现象。”皖南山区有140余万茶农,茶叶增收是农业增收、山区致富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对茶叶生产环节都不敢懈怠。而在茶叶统购统销年代,皖南茶区一直是安徽省茶叶的主要出口基地,目前茶叶出口仍占相当比重。欧盟、日本等执行茶叶农残新标准后,我国茶叶出口的“绿色壁垒”日益增多,这就迫使茶区从源头更加重视生产加工。

有品种缺品牌

  皖南茶区是国内名茶品种最多的产地,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名列全国十大传统名茶。然而,多年来皖南的茶叶常常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或“有姓多名”。有姓,指有品种,如毛峰、乌龙等;无名,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多名,指一个茶叶品种多个注册商标。比如许多人在市场上购买黄山毛峰时,只知道是黄山产的毛峰茶,很少有人想到这是什么品牌的毛峰茶,这就让消费者无法选择、更谈不上忠诚于某种品牌。

  已连续3年蝉联中国茶叶行业百强的休宁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茶叶60%以上出口国外。该公司总经理方国强深有感触地认为,正是因为品种与品牌之扰,导致皖南茶叶在国内市场上鱼龙混杂;由于没有知名品牌,出口茶叶只能以原料茶为主,不仅平均茶价大大低于其他国家,而且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天方茶业集团总裁、池州市茶业协会会长郑孝和认为,现在许多上规模的茶叶企业虽然也注重品牌建设,但仅仅为了多销售一些产品。我国茶叶企业应具有树立大品牌的思想,从精神、文化和情感诉求方面深度挖掘茶叶品牌的文化内涵及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实施真正的品牌化战略,成为行业的先头兵。

  近几年,联合利华、上海光明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入驻黄山,从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出口、文化展示、品牌塑造等多方面,助力黄山茶业发展。黄山市政府一位负责人认为,打造品牌,前提是培育、壮大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加大茶叶企业和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另一方面要变革茶叶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茶园病虫草防治可控化、生产加工规模化、产品质量优质化。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