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为什么这样红?
坦洋工夫复兴发展,得益于福安独有的8万多亩高香型茶树优新品种。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广袤延绵,常年烟波浩渺,雨雾充沛,气候温润,竹茂林深,优越的自然生态使这里的茶叶独领山川精华、水木风骚。借助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自然优势,福安加速了茶树品种的大面积调整优化,新植和改植换种高香型茶树优新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紫玫瑰、丹桂等品种,达8万多亩,占全市茶园面积23.8%,成为福安市独具的一个资源优势,使坦洋工夫红茶高香、味醇厚、汤色红艳等特点日益凸显,为坦洋工夫品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18家企业29个产品分别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改植、新植良种成为茶农的自觉行动,红茶比例大幅提高。
坦洋工夫复兴发展,得益于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茶业技术队伍。福安茶业技术雄厚的历史原因可追溯久远,到民国时代,福建第一所茶叶职业学校、第一所福安茶业改良场在这里创办,(它们是今天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和省茶业科学研究所的前身,至今仍驻福安市)。茶界的一代宗师张天福长期在福安开展茶业科研、茶业教育活动,吴觉农、庄晚芳、李联标、林桂镗、陈椽、吴振铎等茶界大师都在这里工作过。1954年,福安茶厂升级为“福建茶叶公司福安总厂”,使福安成为闽东茶叶精加工中心。七十多年的人才培育和积累,使这里成为茶业技术人才的渊薮,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数次从福安抽调出国指导亚、非茶叶生产的专家。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代技术人才在茶叶栽培、茶叶制作的实践中脱颖而出,拥有鉴定评茶员、茶技师、茶艺师等500多人,他们认真继承前辈专家精湛的传统技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支新型的茶叶技术劲旅已然形成。
坦洋工夫复兴发展,得益于采制精细,制茶工艺不断创新。推行茶叶清洁化生产,采摘、加工过程做到茶叶不落地,在继承坦洋工夫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了创新突破。特别在萎凋、发酵、揉捻、烘焙等基本工序中,加强探索、变革和创新。比如,在发酵这一关系红茶品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方法以室内加温发酵,味偏重,现在以空调控温和采用轻发酵或变温发酵,使香高味醇,汤色明亮,有效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特有品质。又如揉捻工序,转向轻压长揉,使条索更加紧结,细胞破碎率高,茶汁充分流出,减少碎末,提高了毛茶精制率。烘焙则采用初烘,高温快速、短时,复火低温慢烤,并通过提香机,使茶香更加浓郁,滋味更为香甜爽口。创新制茶工艺成为茶叶企业的自觉行为,并推动了茶企的基本建设。目前,福安新建有10多家规模较大的标准化加工厂;改造100多家农村初制厂;推广800多台名优茶加工机械,引进国外先进的各类制茶机械30多台,制茶技术向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坦洋工夫的复兴发展,得益于品牌战略的实施。福安市委、市人民政府把茶业作为民生产业,列入福安市“三大主导产业”,适时提出促进茶业发展的“五个一”工程,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市场机制,加强质量监管,弘扬茶业文化,使福安茶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最好的历史时期。近年来,福安市特别重视茶叶的安全,先后获得全国第一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示范基地县”等具有标杆意义的称号。
坦洋工夫复兴发展,得益于诚信为本、拓展市场的经商之道和茶乡传统。1851年,坦洋的茶商首创这一历史品牌后,率先远销英伦,进入茶叶国际贸易的大循环。开放的商业意识,优秀的民族文化,造就了讲求商德的茶商群体。一方面,坦洋茶商识茶懂茶,把茶叶的质量视为生命。他们以“茶美”为本,以此为目的栽茶制茶,达到“产茶美且多”。对红茶,首先重视掌握“辩茶”的基本技能,做到“拣择靡不精良”,反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坦洋茶商率先接受西方商业规则,重视商标注册,承诺银票兑换足银,印制打假英文广告,防止外邦茶商上当,等等。另一方面,坦洋茶商腹有诗书,家有好茶,爱拼爱赢,敢闯天下。他们“奔走闽粤之间”,较早吸纳西方市场经济意识、具有睁眼看世界的胸襟,善于和国内外茶商洽谈生意,订单源源而来,使坦洋工夫较早进入英国王室和欧洲上流社会,并在1915万国博览会摘得金奖。今天,坦洋茶商的这一优秀传统在新型的福安茶商中传承并发扬光大。福安茶商军团分布大江南北,恪守诚信经商,志在做大做强,在中国茶经济舞台上卷起阵阵雄风,推动坦洋工夫和福安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百余年前,在坦洋通往岭下村五里长的茶路上,建有一个供茶工憩息的“辜岭亭”。一位吴姓大茶商集唐人李、杜名句,题为亭子的楹联,联曰:“举头望明月”,“荡胸生层云”,额云:“众山一览”,写的正是当年坦洋茶商雄视天下、气吞万里的气魄胸襟。虽然古亭只剩遗址,然而坦洋茶商日月星辰般的精神光芒,依然照耀着新时代的福安茶人,激励他们向前。
工夫红茶甲天下。站在新的起点上,坦洋工夫的前程必将一片光明!
新闻来源:宁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