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象他这样弃官从商的,并不鲜见。当时的徽州,盛产
茶叶,但都是生产
绿茶之类,并无
红茶。余干臣因看见“闽红”利厚销畅,便投资办茶号,独辟蹊径制作
红茶。他先到与徽州毗邻的老茶区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茶庄,仿“闽红”的制作方法,收购生叶,经过试制,
红茶虽制作出来了,但品质总难令人满意,在市场上不被人认可。于是,光绪二年(1876)余干臣又从至德来到祁门。先是在祁西历口设茶庄,光绪四年(1878)又设茶庄于闪里,继续试制
红茶,由于祁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异的茶树品种,十分适合制作
红茶,加之余氏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改进制作技术,终于创制出了从外形到内质都十分优异的工夫红荼。从此“祁红”横空出世。
摘自:祁门文史第五期《余干臣与祁红》作者:余亦凡
七、祁门文史第五期《祁门茶厂50年》中的一段文字描述——提及关于祁门历口茶厂
1949年4月祁门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祁门茶业改良场。全县私营茶商全部停业,祁红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