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冲泡古树普洱茶的“秘
下一主题:勐乐山古树茶的四大优
公元1639年春节后,徐霞客经鹤庆、丽江、剑川,抵达大理,停留了近一个月。徐霞客游大理感通寺,本想一边品茶,一边看白族学者李元阳为杨升庵“写韵楼”题的两块匾。殊不知,寺里僧人怕匾损坏而藏起来不给看。为此,徐霞客只品到圣应峰水泡感通茶,没有看到珍贵的遗墨而“强吞一蛊而别”,未能“两全其美”。泡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感通茶之所以好,是用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之天然山泉水泡,色、香、味、形,无不美妙显露。也许因为没有亲见墨宝,徐霞客此次喝茶也比较潦草,我们未能得知当时感通茶的真味。
感通茶,因产于感通寺而出名。明代冯时可在《滇行纪略》中记载:“感通寺茶不下天池(江苏)伏龙(绍兴)。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明代李元阳《大理府志》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感通茶,在明代即被认识到有越陈越好的特点吗?
借助徐霞客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他在大理凤羽居住时的所见:“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