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中国古代八大茶痴
下一主题:英国《自然》杂志:推
前面说过,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茶叶的种植与加工非常粗放。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一是缺钱搞高标准的建设,二是国民消费水平低,品质太好,老百姓消费不起。
出口的茶叶,除了大宗交易,还有小袋包装。尤其是小袋包装要满足老外方便快捷时尚健康之理念。针对出口,中国茶自有一套产业升级体系。而内销的产业升级体系,在八九十年代就靠名优茶建设工程来拉动。大宗茶卖不起价,只能是粗放式种植与加工的产物。而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八因子评茶体系评出名茶,让其身价倍增,供不应求。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全国各大产茶区,纷纷推动名优茶建设,在茶园与工厂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中国茶叶种植与加工的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茶叶品质也大幅度提升。
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安溪铁观音横空出世,工夫茶道与商务茶的概念也出来了。安溪铁观音热,其实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开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忙于解决温饱,茶这种风雅的事不受待见。到90年代后期,中国先富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些政商人士在消费铁观音,以商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