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的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 2011-07-01 浏览 7110 次
地层出土的铺砂残壶,即与一件传世的铺砂双提梁大壶完全一致。此外,另一件出土的直筒壶残件,其形制与工艺特征与台湾成阳基金会所藏1785年之前输入瑞典的直筒紫砂壶几无二致。此件提梁壶输入瑞典后,被加以金属镶饰, 从提梁把上的铭文可知是1785年由瑞典银匠皮特•约翰•尼育斯特德(Peter Johan Ljungstedt)装镶干斯德哥尔摩。

  近年紫砂界的大事,首推宜兴蜀山窑址的考古发掘。这项迄今规模最大的紫砂窑址考古,发掘地层跨越了明代晚期至 1966年共300余年,为宜兴陶器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蜀山窑址考古发掘的对象,基本上是历年各龙窑烧造过程中形成的废品堆,即当时紫砂器日常烧造失畋后的堆积层。然而依照宜兴陶人的习惯,凡是稍微讲究的良工,出于对市场价值的考虑,对作品的烧造多是谨慎以对的。明末周髙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壶成幽之,以候极燥,乃以陶瓮庋五六器,封闭不隙。始鲜欠裂射油之患,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 稚沙土气广也因此,烧窑的失败率相对较低。一旦失败,为免遭仿制,也极少随手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