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器——紫砂的真相
发布时间 2011-07-13 浏览 13769 次
;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在一扁壶壶身上题“止流水以怡心”;题一石瓢是“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而另一石瓢提梁则是“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在一箬笠壶上的铭文,曰:“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陈曼生的阿曼陀室有一中堂,“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如此境界,今人难觅。

细密的汗珠很快从李昌鸿的额头沁出,相对他妻子沈遽华的自如与轻松,打身筒这样的前期工序显然不是李昌鸿的日课,他拿手的似乎是在壶上写字,成型的壶坯端到李昌鸿的案头,寥寥数笔,一行或两行漂亮的行楷跃然呈现。据说,李昌鸿的小儿子李群师从另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擅长陶刻,理论上说他只要照着壶坯上的字与画下刀就可,可据说如果仅止于此的话,不仅难传神,更难有魂。

你可以把这一系列看成一次又一次的创作过程,但客观上说,它其实就是一流水。

不同的是身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