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茶具小考--纷繁绮丽的
下一主题:紫砂的渊源与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谁在支撑这个价格体系?
宜兴人开始讲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丁蜀镇来了位香港老板,李昌鸿现在还记得那位老板叫罗桂祥。来人直接找到紫砂工艺厂,说要订购一批宜兴紫砂壶参加香港的亚洲艺术节,价格一报出来,让紫砂工艺厂的人吓了一跳——类似顾景舟这样前辈的作品,是1000元一把,而类似李昌鸿这样的门生作品,也是老师价格的一半,就连一些学徒工的作品,也相当于他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原来我们做的壶这么值钱?”
李昌鸿说,罗先生对宜兴紫砂壶的贡献很大,不仅在价格上有一大幅度的提高,他更要求订制的产品必须遵循古制,在壶里面打上作者的印章。在这之前的30年里,宜兴紫砂工艺厂的产品是从不打作者印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