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鉴定要诀
发布时间 2011-07-16 浏览 6445 次

  一、原料与材质

  首先要分清器物胎骨的原料与材质。

  1、明万历至清顺治时期,用杂石冈砂,原矿料、调砂,材质密度约20至30目。

  2、清康熙至同治时期,用原矿料、调配砂为主,密度约5蛭60目。

  3、光绪至民国时期,调砂、拼砂、铺砂及清水泥,密度约80至100目。

  二、练泥与烧造

  1、明万历至清顺治,用木杵椿碎,采用水漂之法取细土练熟制胎。清代用石磨加工用细料加工制胎。民国是半自动滚磨工艺。

  2、明万历前作品与水缸和粗陶—起烧,万历李茂林开始装匣子分批在柴窑、龙窑中烧。材料以松枝、硬柴木为主烧,民国以后硬木为主,1958年开始龙窑改革后代煤代柴烧。

  三、制造工艺

  1、明万历以全手工为主,创造了拍筒身、镶筒身,流和把采用镂塞法新工艺,但少精修,有些还有指螺纹,造型较简单以光货为主,有筋纹与塑器。

  2、清三代用手工拍筒身,并采用车胎法精修,方器镶筒身。道年以杨氏三兄妹为主,恢复以全手工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