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前墅古龙窑介绍
下一主题:紫砂壶的考古发现(一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蠡墅村羊角山发现了一处古窑址,于“新建窑”窑墩四周发现有大量早期紫砂及瓯窑器残片,早期紫砂器形主要有壶、罐两大类,以壶类为大宗。这批什物资料为了解宜兴紫砂和瓯窑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南京博物院组织部门专家对此进行了发掘,并由宜兴陶瓷公司《陶瓷史》编写组编写并发表了一份《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简报》。
2006年起,南京博物院对宜兴紫砂烧造的中央窑区的蜀山西麓和南麓的窑址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考古发掘,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显著,是很好的断代尺度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中期、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出土的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壶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壶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出土的紫砂壶陶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提梁的口沿形制等,与南京中华门出土的吴经墓葬壶相同。这也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