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文字笔画繁多,称为大篆体;春秋战国时期.文体笔画有所减少,称为中篆体。到了秦国.宰相李斯统一了六国文字,对大、中篆字体进一步减化,称为小篆。李斯曾写《萏颉篇》给全国学童作课本,对文字的规范化起了重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秦国铸造的大环钱“第一重四两”、“第五重四两”、“第十一”、“半两”等秦钱币中看到小篆的风采。它是笔画均匀的曲线长形,结构的美十分类出。其运笔的轻重、虚实、强弱、转折、顿挫.净化工线条,好似音乐旋律一般。走书法家张环瑾评论道“画如铁石,宇若飞动.其形庄严,其势飞腾。”
西汉末年(公元7年).新朝王葬时期铸造的钱币,其篆体文字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在书法上具有多样变化的美感,后人称这种字体为悬针篆,也是古代钱文书法中的一绝。王莽时期铸造的金错刀——“一刀平五千”大钱(上圈)不仅钱文美.而且工艺高超,形状奇特,为历代钱币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宝,不少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大钱留下过许多赞美之词。孟浩然诗目:“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张平子低吟:“美人赐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钱昭度咏叹:“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宋代是一个鼎盛时期,因而产生了苏东坡、赵信、蔡京等著名书法家。体现在钱文上,就有宋徽宗“建国通宝”、“政和通宝”、“大观通宝”苏东坡的“元右通宝”蔡京的“崇宁重宝”,宋太宗的“太平通宝”宋真宗赵恒的“景德元宝”等。
从其他书法作品上,已无法见到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的手迹,但从钱文上看,这两位皇帝都精通真书、行书和草书,萧洒随意,古雅自然。真书无比拙朴,结体坚实,意态天成;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如金蛇狂舞,在书法艺术上述到极高的境界。
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年仅21岁,他当上皇帝后终日迷恋于书法和绘画。在北宋钱文中.要数赵佶的钱文最为优秀绝伦,他书写的瘦金体钱文“大观通宝”,900多年来,直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赞美和效法。据《书史会录》记载:“宋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形迹求也。”其书体结构硫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撩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坚挺,行文精悍瘦硬,只剩筋骨.形成了赵佶书法的特色,故称瘦金体,也称铁线书。
从“太观通宝”折一、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钱文来看,可以说是历代方孔圆钱中铸工精良、钱文最美的古钱。钱币上的御书笔法既有褚遂良(唐初大书洼家)的纤劲秀媚、细骨丰肌的特征,又有薛稷的疏朗挺劲、傲骨润选,点画有斩钉截铁之感。目此,“大观通宝”不仅为历代钱币收藏家所珍重,许多书法家也广为收集.作为宋徽宗御笔真迹加阻临摹、研究。著名钱币收藏家张可中说:“宋徽宗所铸范(钱模)各一体,体态各异,或如美女散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女星)织锦,文彩斑烂,靡不骨秀格清,令人意远,吾人搜罗此泉(钱)数百种,览于绿窗绮几之间,直无异展开一部瘦金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