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柏说,传说乾隆宫中回部和卓氏之香妃,周身也沁清香。《诗经》说“有女如玉”;我们说“有玉如女”,那么香玉就是玉中的“香妃”。
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香玉的记载
张如柏介绍说,有关香玉的记载,在《四库全书》《古玉辨》等文献中都可找到。最早的是唐朝肃宗赠送给李辅国的辟邪香玉的论述,这在清代谷应泰著的《博物要览》和陈之龙所著的《格致镜原》两书中有记述,从中可知,早在唐朝肃宗(公元756-762)时,就有香玉的雕琢品。其中陈之龙所著的《格致镜原》中说,“肃宗赐李辅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奇巧非人间所有。其玉之香可闻于数百步,虽锁之于金函石匮,终不能掩其香。”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在他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也对他家收藏的一块香玉有叙述。
至于古代文人墨客对香玉的描述,更是不胜枚举。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雀扇圆圆掩香玉”,刘兼的“雨洗梨花玉有香”,李洞亦的“野棠开尽飘香玉”等。但由于香玉太少,难得为世间所见,持得者必珍爱万分,秘不示人,故未见官方文件记载。
如何识别真假“金香玉”
张如柏告诉记者,香玉因其含有天然香气而得名。但目前在成都、深圳等地发现假冒的香玉,在北京也不断有人送香玉标本到北京大学检测。经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有机化学所气体测定室测定的结果表明,所含的有机气体与真的香玉种类不同,同时红外吸收曲线也不同,而来自成都和深圳的两块假香玉的红外线吸收峰值则完全一致。
他说,真假香玉有很大不同:在名称上,香玉的矿物学名称是蛇纹石玉,而假的是大理石。在气味上,香玉具有典型的独特香味,且因其天然而持久。而假的则有不纯的香味气味,且不持久。在颜色上,真的香玉呈淡黄色、黄色、褐红色等,火烧后无熔融现象。而假的呈黄褐色,表面涂有一层像腊的涂料,火烧有熔融现象。
张如柏说,从直观上看,真的香玉彩色自然,新鲜而有玻璃光泽,而假的表面的伪色呈油脂光泽,且不正常。但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两种样品进行矿物红外光谱分析,马上就会泾渭分明。
张如柏告诉记者,香玉的发现,是我国宝玉石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填补了玉石家族的新品种,而且有理论、经济上的意义。香玉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条件下形成的玉石,因而在自然界十分罕见。过去也有人研究香玉,但多从奇石的角度去研究,而从地质学、矿物学、香料化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去研究,这在国内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