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物盗案频发田野布满盗洞
发布时间 2011-03-31 浏览 58557 次
墓,在宜阳县丰李镇马窑村三道岭自然村岭南盗挖一古墓葬,挖出文物近百件(其中三级文物一件)。

  在洛阳采访期间,本刊记者亲眼目睹了有人在拿洛阳铲打洞探墓。

  当时,本刊记者正在马坡村附近一块田地查看盗洞,忽然看到远处有三个人正围在一块儿,形迹可疑,其中一人身体稍曲,双手握着长杆在有节奏地上下运动。

  记者拿出相机准备拍照,被他们发觉,几个人停止探挖,分乘两辆摩托车飞速离去。

  本刊记者上前察看,发现他们已经打出了数十个探洞,洛阳铲带出的新鲜泥土,呈圆柱形堆积在一起。

  洛阳市公安局一位民警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洛阳盗挖古墓案件时有发生,文物犯罪活动有抬头之势。

  这位民警透露,现在,很多盗墓分子看洛阳“十墓九空”,就移师外地,继续作案。例如,2009年11月2日深夜,五名洛阳市孟津县农民,携带洛阳铲等盗墓工具,驾车到山东寿光盗掘古墓,被当地警方一举抓获。

  “这仅仅是公开报道的一小部分,没有报案或者没有报道的更多,如果没有盗墓犯罪活动,地里哪有这么多盗洞?”小雨激动地表示。

  对此,3月24日,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余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洛阳盗挖文物事件时有发生,具体由公安机关办案,他们文物部门配合,相关数据需要到安全保卫科了解。

  一个农民的“盗墓笔记”

  一把洛阳铲,一根麻绳,一支蜡烛,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一些魅影在古墓附近出没。

  这些盗墓者是如何找到古墓的?他们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进入古墓洗劫文物?这些盗来的文物如何变成现金?

  几经周转,本刊记者找到了洛阳当地一个曾经的盗墓者杜忠言(化名),他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了他的盗墓经历。

  杜忠言称,他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后来,在周围人的带领下,开始从事“挖古董”。

  在他们那里,“挖古董”很普遍,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大批人在干这个,“大家都比较穷,干这个也是没办法。”

  杜说,挖古墓原本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有人干,“秋天更厉害”,原因是秋季玉米等农作物比较茂盛,在地里挖墓不容易被发现。

  每次挖墓,首先要做的是“打洞探墓”。

  他们用直径5厘米左右的洛阳铲,在怀疑下面有古墓的田地里挖洞探墓。挖洞时,沿东西向,直线进行,两个探洞之间相距40厘米,两排探洞之间相距3米。

  杜忠言解释,洛阳地下唐墓居多,唐墓一般南北朝向,呈菜刀型分布,刀柄是墓道,刀面是墓室,总长度通常长于3米。

  两个探洞之间相距40厘米,保证“不留空白”;两排探洞之间相距3米,小于古墓的南北长度,保证“探清边界”。

  探洞通常要挖两三米,根据洛阳铲带出来的土质情况,判断地下是否存在古墓。

  土有活土和死土之分:凡是被人动过、有人类活动遗迹的都叫活土;没有被人动过、保持原有状态的是死土。“两者土质结构明显不同,活土松散,死土致密,”杜忠言称,“有经验者一眼便能见分晓。”

  探洞打到3米,如果洛阳铲带出来的土还是死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遇到活土,就意味着底下有墓。

  然后,密集探挖,找到古墓的大致边界,再改用大号洛阳铲,进入“墓中取宝”阶段。

  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大号洛阳铲,在墓道上方垂直向下挖掘,一般挖上6米,即可进入墓道。接着,沿墓道走向,边挖边进,直达墓室。之后,搜索墓室内的文物,逐件运至地面。人出来后,回填盗洞,趁着夜色逃离现场。

  杜忠言称,挖墓最关键的步骤是找墓,这个全凭经验和运气,有时几个月也找不到一座墓。

  一旦找到,探挖就快了。平均5分钟打一个探洞,探清一座墓只需三四个小时。接下来的“墓中取宝”更快,6米深的古墓3个小时即可完成挖洞、取宝。

  照这样的速度,对于6米深的古墓,一晚上就能盗空一个;如果是4米的浅墓,一晚上能挖两个。

  杜忠言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盗墓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现在的探墓都用“探杆”了,“效率比洛阳铲高十倍!”

  对于挖上来的文物,参与者卖钱平分。每次分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运气好的话能挖着大件,一下子就能分个十万八万的。”

  这些挖上来的文物,都要卖给当地一些文物贩子,他们再想办法偷运到广州,然后出境交易。

  文物保护亟待重视

  著名学者、原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叶鹏教授期待有关部门把回填的周王陵“天子驾六”等车马坑统统打开,展现洛阳东周时期的辉煌。

  “天子驾六”车马坑位于洛阳市中心,是2002年在筹建“河洛文化广场”时发现的。

  由于“天子驾六”车马坑为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天子之乘是“驾六”还是“驾四”问题提供了结论性证据,弥足珍贵,时任洛阳文物考古队一队队长的叶万松联合叶鹏等专家,共同呼吁政府放弃城市广场的建设初衷,完整保护周王陵系列车马坑。

  叶鹏当时严词质问:“你们要建一个广场,充其量在世界上也是二、三流的;要保存了东周天子王陵遗址,那将是举世无双的!你们要哪一个?”

  但是后来,政府“不听专家的,只听当家的”,仅仅保留了系列车马坑中的“六驾”车马坑,其他全部回填,继续建设文化广场。

  听到这个消息,叶鹏来到建设工地,看着一个个车马坑消失在沙土下,不禁老泪纵横。

  不久,叶万松的洛阳市文物考古队一队队长职务被免。他带着对古都文物保护工作的热爱和遗憾,悄然离开了洛阳,返回北京居住。

  不仅仅是“天子驾六”车马坑,叶鹏对龙门石窟景区文物保护也极为关注。他曾专门撰文《略论龙门的荒凉化》,反对龙门石窟过度商业化,反对在保护区内建宾馆酒店。

  因为在叶鹏看来,洛阳文物安全受到了诸多威胁,“文物保护亟待重视”。

  面对屡禁不止的文物犯罪案件,面对不断增多的盗洞,最痛心的是洛阳公安系统人士,但他们坦言“无可奈何”。

  洛阳市一位老刑警无奈地向本刊记者表示,“说起来闹心,不是公安不想管,是公安不敢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