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密集探挖,找到古墓的大致边界,再改用大号洛阳铲,进入“墓中取宝”阶段。
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大号洛阳铲,在墓道上方垂直向下挖掘,一般挖上6米,即可进入墓道。接着,沿墓道走向,边挖边进,直达墓室。之后,搜索墓室内的文物,逐件运至地面。人出来后,回填盗洞,趁着夜色逃离现场。
杜忠言称,挖墓最关键的步骤是找墓,这个全凭经验和运气,有时几个月也找不到一座墓。
一旦找到,探挖就快了。平均5分钟打一个探洞,探清一座墓只需三四个小时。接下来的“墓中取宝”更快,6米深的古墓3个小时即可完成挖洞、取宝。
照这样的速度,对于6米深的古墓,一晚上就能盗空一个;如果是4米的浅墓,一晚上能挖两个。
杜忠言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盗墓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现在的探墓都用“探杆”了,“效率比洛阳铲高十倍!”
对于挖上来的文物,参与者卖钱平分。每次分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运气好的话能挖着大件,一下子就能分个十万八万的。”
这些挖上来的文物,都要卖给当地一些文物贩子,他们再想办法偷运到广州,然后出境交易。
文物保护亟待重视
著名学者、原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叶鹏教授期待有关部门把回填的周王陵“天子驾六”等车马坑统统打开,展现洛阳东周时期的辉煌。
“天子驾六”车马坑位于洛阳市中心,是2002年在筹建“河洛文化广场”时发现的。
由于“天子驾六”车马坑为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天子之乘是“驾六”还是“驾四”问题提供了结论性证据,弥足珍贵,时任洛阳文物考古队一队队长的叶万松联合叶鹏等专家,共同呼吁政府放弃城市广场的建设初衷,完整保护周王陵系列车马坑。
叶鹏当时严词质问:“你们要建一个广场,充其量在世界上也是二、三流的;要保存了东周天子王陵遗址,那将是举世无双的!你们要哪一个?”
但是后来,政府“不听专家的,只听当家的”,仅仅保留了系列车马坑中的“六驾”车马坑,其他全部回填,继续建设文化广场。
听到这个消息,叶鹏来到建设工地,看着一个个车马坑消失在沙土下,不禁老泪纵横。
不久,叶万松的洛阳市文物考古队一队队长职务被免。他带着对古都文物保护工作的热爱和遗憾,悄然离开了洛阳,返回北京居住。
不仅仅是“天子驾六”车马坑,叶鹏对龙门石窟景区文物保护也极为关注。他曾专门撰文《略论龙门的荒凉化》,反对龙门石窟过度商业化,反对在保护区内建宾馆酒店。
因为在叶鹏看来,洛阳文物安全受到了诸多威胁,“文物保护亟待重视”。
面对屡禁不止的文物犯罪案件,面对不断增多的盗洞,最痛心的是洛阳公安系统人士,但他们坦言“无可奈何”。
洛阳市一位老刑警无奈地向本刊记者表示,“说起来闹心,不是公安不想管,是公安不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