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绿茶福建省地方标准
发布时间 2011-07-11 浏览 51814 次
形、内质均应达到本级应有的品质特征,见附录A。4.2.2 感官审评定级别天山绿茶各成品茶由于原料的采摘标准、外观造型、加工工艺等不同,其外形、内质八大因素的给分比例有所不同,见附录B。4.3 理化指标见表1。表1理化指标项 目 指 标名 茶 优质茶水分,% ≤7.0总灰分(干态),% ≤6.5粉末,% ≤0.2 ≤0.4碎茶,% ≤1.0 ≤4.O参考指标 水浸出物,% ≥38.0粗纤维,% ≤12,02DB35/361.19994.4卫生指标见表2。表2卫生标准项 目 指 标铅(以pb计),mg/kg ≤2.O铜(以Cu计),mg/kg ≤60六六六,mg/kg ≤O.1滴滴涕,mg/kg ≤0.25 试验方法5.1 取样:按GB/T8302规定执行。5.2 感官品质:按本标准附录B“天山绿茶品质感官审评评分方法"进行。5.3 理化指标5.3.1 水分:按GB/T8304规定执行。5.3.2 粉末、碎茶:按GB/T8311规定执行。5.3.3 总灰分:按GB/T8306规定执行。5.3.4 铅:按GB/T5009.12规定执行。5.3.5 铜:按GB/T5009.13规定执行。5.3.6 六六六、滴滴涕;按GB/T5009.1 9规定执行。5.4卫生指标:按GB/T5009.57规定执行。6 检验规则6.1 组批和抽样产品以批为单位,以同一等级品质和同规格包装的产品为一批,其组批原则和抽样方法GB/T8302规定执行。6.2 检验分类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6.2.1 出厂检验6.2.1.1 每批产品出厂时必须检验的项目应按5.1、5.2、5.3.1、5.3.2所要求的项目进行。6.2.1.2 产品必须经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证,方可出厂。DB35/361-19996.2.2 型式检验6.2.2.1 型式检查项目按本标准中技术要求所规定的进行。6.2.2.2 型式检验在正常生产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若有下列情况之时,也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投产时;b)当原料来源、工艺或设备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c)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6.3 检验结果的判定卫生指标有一项不合格时,则判为该批产品不合格。其它指标如有不合格的,应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进行复检,若复检结果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7.1 标志7.1.1 产品销售包装上的标签标志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7.1.2 运输包装上的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 191的规定,收发货标志符合GB/T6388的规定。7.2 包装7.2.1 包装容器应用干燥、清洁、卫生、无异味的材料制成,接触茶叶的内包装纸应符合GB 11680或相关食品用包装材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包装材料。7.2.2 包装应牢固、整洁、美观、密封、干燥、无异味,保护品质和便于运输的要求。7.3 运输7.3.1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卫生、无异味、无污染。7.3.2 运输时应防雨、防潮、防暴晒,中转途中不得与潮湿地面接触。7.3.3 装卸时应轻放轻卸,不得甩掷,防止包装破损。7.3.4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潮湿、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7.4 贮存7.4.1 产品应贮存于清洁、防潮、通风、干燥、无异味的专用仓库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污染。7.4.2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4DB35/361-1999附录A(标准的附录)天山绿茶成品茶的品质特征表A 天山绿茶成品茶的品质特征品质特征造型级别 外 形 内 质形状 匀整 净度 色泽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名茶单芽为主 扁形 扁平光滑 匀整平伏 洁净 翠绿银绿 清锐高爽毫香显 鲜爽浓醇 嫩绿明亮 芽匀嫩绿明 亮针形 细直形似松针 匀直 洁净 翠色金黄 香高浓郁嫩粟香 鲜醇浓厚 嫩绿明亮 芽匀壮明 亮螺形 曲针形 匀整 洁净 银绿翠绿 清香幽长 鲜醇爽 嫩绿明亮 芽匀嫩绿明 亮条形 紧直 匀整 洁净 银绿 鲜嫩清香 鲜爽醇 嫩绿明亮 芽匀嫩绿明 亮优质茶一芽一叶为主 扁形 扁平光洁 匀整 洁净 银绿 清香鲜嫩持 久 鲜醇浓 嫩绿明亮 芽匀嫩绿明 亮针形 紧直形似松针 尚匀直 洁净 嫩黄绿 香高浓 鲜醇浓 嫩绿明亮 芽 匀明 亮螺形 曲针形 匀整 洁净 翠绿 清香长 鲜醇 嫩绿明亮 芽匀嫩绿明 亮条形 紧直 匀整 洁净 嫩绿 清 香 鲜爽 嫩绿明亮 芽匀嫩绿明 亮级内茶 略5DB35/361/-1999附录B(标准的附录)天山绿茶名茶、优质茶的品质感官审评评分方法B1感官审评因子及其权数与绿茶采摘标准的关系,见表B1表B1感官审评因子及其权数与绿茶采摘标准的关系权数W采摘标准审评因子 单芽 一芽一叶 一芽二叶外形 形状 0.3 0.2 0.15色泽 0.1 0.1 0.05匀整 0.05 0.05 0.05净度 0.05 0.05 0.05内质 香气 0.2 0.2 0.25滋味 0.15 0.2 0.25汤色 0.08 0.1 0.1叶底 0.07 0.1 0.1备注 名茶以单芽为主,优质茶以一芽一叶为主B2感官评分B2.1各级别最低界限级别分(基础分)规定,见表B2表B2各级别最低界限级别分级别 名茶 优质茶基础分K 95 856DB35/361-1999B2.2评分各级级距为10分(每级lO分制)。附按录A规定的各感官品质因子逐项审评.视与附录A各因子的符合程度评为如下档次,并给予相应的档次分,见表B3。表B3各级级距评分表各因子对照附录A所评的档次档次给分(m)高 +(79)较高 +(46)稍高 +(13)(正好达到本级最低标准)相当 0稍低 一(13)较低 一(4,,6)

低 一(79)

B3结果计算

B3.1 各因子得分(xn)按下式计算:

Xn= (k+m)×w

式中:xn…供试样各品质因子得分Xl、X2、X3……x8:

k…?供试样该品质因子相当级别的界限级别分(基础分);

m…该品质因子的档次给分;

w…该品质因子的权数。

B3.2 感官品质总得分(X)按下式计算:

X=X1+X2+X3+……x8;(即八项品质因子得分之和)

B4结果报告

由上述方法求得感官品质总分,其小数点后的数字按修约规定修约,并以修约后的整数报告总得分。根据总得分,即可参照B2.1的规定判定该供试样茶的级别。

天山绿茶感官审评原始记录见表B4。

DB35/361-1999

表B4天山绿茶感官审评原始记录(品名 检验单号)

子 权数(W) 级别档次 得 分

单芽 一芽

一叶 一芽

二叶 级别 基础分

(K) 档次 档次分

(m) (基础分+档次分)×

权数(K+m)×W 评语

形状 O.3 0.2 0.15

外 色泽 O.1 0.1 0.05

形 匀整 O.05 O.05 0.05

净度 0.05 O.05 O.05

内 香气 O.2 0.2 0.25

质 滋味 0.15 O.2 0.25

汤色 0.08 O.1 0.1

叶底 O.07 0.1 0.1

总 评

级 别 名 茶 优质茶 级内茶

备 基础分(K) 95 85 略

档次 局 较高 稍高 相当 稍低 较低 低

注 档次分(m) +(7~9) +(4~6) +(1~3) 0 -(1~3) -(4~6) -(7~9)

审评日期:

审评者:

8

DB35/361-1999

《天山绿茶》地方标准制订说明

《天山绿茶》地方标准制订是根据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列入1999年省地方标准的制订项目。

产品标准的框架结构、构成要素是依据GB/T1.1-1993和GB/ T1.3-1997进行制订。

制订原则是以GB/T14456-1993《绿茶》、GB/T144871993《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9679-1998《茶叶卫生标准》等项国家标准的要求,并依据、参照近年来我省茶叶生产厂家制定的企业标准的要求而制订的。

现将有关制度内容说明如下:

1、根据近年来我省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随着市场的需求,将天山绿茶分为名茶、优质茶和级内茶(闽东烘青特级、一级至六级、碎茶、片茶)。

2、根据GB/T1。l和GB/T1.3的要求增加了引用标准及分级这章内容。

3、理化指标:考虑到地方标准的先进性以及目前茶叶生产状况,部分指标限量作,从严要求.

4、卫生指标:

铅、铜、DDT三项按GB9679《茶叶卫生标准》要求。六六六指标按DB35/T91.19规定进行。

5、规则标准:标志、包装、运输的内容均按GB/T1.3的要求制订。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