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以来,景德镇瓷雕仿古风甚盛,尤其是仿造被称为“天下共宝”的何朝宗的瓷雕作品,创作题材多为观音、达摩、如来佛等形象。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当今的景德镇陶瓷雕塑。民国向焯在《景德镇陶业纪事》“福建德化窑”条说“其工艺之特长,在于塑造观音佛像。凡所制品,无不生动多姿,故今之镇瓷佛像,亦出自闽人之手,益其专技也。”《景德镇陶瓷史稿》亦说。“民国以来的瓷雕艺人,以福建游长子为最著,善雕人像,又会捏像,能如其人。其徒李东山,颇能传其衣钵”。无独有偶,《中国的瓷器》一书,亦有类似论述。"民国时,雕塑以福建游蛮子为最者,每一器出,风靡中外,人争取售,景德镇雕瓷艺人,也群起仿效。”
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名人有。游长子、曾龙升、徐顺元、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和蔡金台等人。他们都深受福建德化何朝宗一派之风格熏陶,但能自运新意,各有所长。其中游长子,福建省人,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一丈多高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
曾龙升创作的《孙中山》巨型塑像,选送美国参加了1932年举办的“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徐倾元是此时镂雕的代表人物,颇受赞誉,所作尺余《龙舟》,是镂雕杰作,轰动一时。据传,亦被选送参加“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且获奖。1935年,有客赠“业精于勤”匾于他,以表敬佩。他们除极个别以外,都有传其衣钵并把他们的技艺发扬光大的传人,如徐顺元传人有张正海,曾龙升传人有曾山东,杨海生传人有杨苏明,刘远长、聂乐春等也曾受业于蔡金台。
这些人的瓷雕艺术的共同特征,陈孟龙、黄云鹏两先生给予了很好的总结,兹转述如下。
以塑造观音、达摩、弥勒、释迦牟尼、八仙等神佛题材为特长,尤以观音的形象塑造为最;所塑造的形象,形体概括,丰满,形神逼真,仪态端庄,神情有世俗化倾向;强调线在瓷雕中的重要作用,讲究形体外轮廓线单纯、流畅、优美,重视对衣褶的体积塑造和追求线的视觉效果,使面线浑然一体,衣纹线圆润流畅,回旋起伏,曲直宽窄,粗细长短,无不互相呼应,气势连绵,衣纹疏密有致,疏不感其简,密不感其繁,衣服的边沿线似行云流水,回转起伏,并以深浅浮雕法使得衣纹的边沿玲珑俏丽,有轻柔飘逸之感;表现技法丰富,堆、塑、捏、镂等技法,往往综合运用于一件作品上,把精微与广大巧妙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情趣横生,优美动人;随着新彩的兴起,像“泥人张”彩塑的加彩形式被广泛运用。这比采用五彩、粉彩的加彩方法更加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