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滑程度:茶汤略凉后入口,高阶品茶汤黏稠中带有米汤香,口感极为柔细——但如果品茶者味觉迟钝,很可能不容易感觉到茶汤柔滑与否的差异,对这部分茶友,我们建议喝中端茶品足矣。
苦涩感:入口允许微苦,但苦尾不退者劣;涩是比较忌讳的指标,不过如果涩感轻微且很快消退,那就不怎么影响口感,但即便如此,茶品等级也下降了一个梯队——因为高阶铁观音不允许有涩感存在。
味觉元素丰富:茶汤味道越丰富越好——好比熬一锅汤,多放材料者味道肯定更多,材料少者味道就比较单薄。高阶与终端产品最重要的区分就在于此:高端 铁观音采用优质茶青原料制造,茶青叶片肥厚、富含有机无机元素,对应的茶汤味道也更丰富;中端品相对就会弱一些,虽然它也能够具备不苦不涩、茶汤顺滑等特 征。
回甘程度:回甘快且强、持久为优,尽管轻发酵观音的回甘表现不可能同中发酵观音比拟,但高阶品还是要求回甘能够相对明显、持久,至少那些喜爱轻发观音的茶友在品饮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
其他指标:
茶汤色泽:不管是淡绿、淡绿带黄、淡黄带绿还是金黄色,都以色泽鲜亮为上,色泽晦暗者次之,但总体来说茶汤颜色是个次要的指标。
耐泡度要求
标准茶量[叶底张开时与盖碗最高处平齐或略凸起],高阶品要求能够冲泡八水(八水开始显水味)以上,如果要求再苛刻一些,到10水(10水开始显水味)也 是正常标准;主流茶品普遍要求能够7水以上,入门茶品要求能够在5水以上——耐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不过一些原料不错的铁观音,有可能因为赶天时的 原因较早开采,茶青很嫩,所制产品的耐泡度多在5水(5水开始显水味)左右。一些原料偏老的铁观音也可能只能耐泡5水。三水后没味(品饮者为轻发口味)的 铁观音,那么品质低下无疑。
叶底的说明
谈论叶底几乎画蛇添足,因为如果各方面指标都一流,茶青原料绝对是相当不错的——出于去红边的需要,一些茶的叶底会稍碎,一些茶的叶底完整性较好,这些都无大碍,只要叶底不碎得过分就可以了。无论茶农还是采购者,在审评品质时都不会研究叶底,多数人喝完后都直接倒掉。
如果要多说一些,那就是叶底肥厚、富有绸缎光泽感为上,色泽以芥菜青色为佳[只是对轻发观音而言]。通过网络看图说茶颇为流行,但更多是经验性或个 人主观的评价——同样的叶底,不同的DC、不同的光照拍摄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同一张图片,在不同的显示器看,色泽也会不同,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茶青原料 的优劣,红边去除程度、茶梗是否剥离干净等外观特征,但通过外观就看出什么味道有些不可思议,至少本地评茶没有人会通过外观来说是什么味道以及何种品质。
传统观音的酸
带酸铁观音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这是由目前轻发铁观音存在两类酸造成的,网上很流行将它们称为“正酸”和“歪酸”,但什么是正酸什么是歪酸一直都没有过明确的解释。要阐述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从酸谈起。
在90年代中期之前的传统观音时代,带酸铁观音被认为是顶极产品的代名词,这类产品极其罕见,都具有穿透力强、带有钻牙缝的感觉,饮完之后,不仅感 觉到强劲持久的回甘、还带有明显的生津感,给人美妙的品饮体验——酸而生津,这样的茶被称为顶极产品没有任何异议,但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业界将其简单描 述为带 “酸”就是顶极好茶,恰好轻发工艺很容易让铁观音拥有酸感甚至酸味,结果导致带酸产品大量涌现,而这类带酸的轻发观音与传统观音的“酸而生津、回甘持久” 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不过,这并不是说轻发观音的酸就一无是处,有相当一部分茶使用拖酸方法制造,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茶汤中带怪异的酸味、或者盖香带有令人不喜的酸,几无回甘,饮后难给人良好的感觉——显然,这类产品不是什么优质品。
另一部分制造成功的轻发观音也会带有“酸”——但它一种嗅觉概念而非味觉概念,也就是盖子闻起来有微酸且无异杂味,盖香中的酸与兰香并起,以幽雅兰 香为主;同时茶汤喝起来却没有酸味。这类香型被称为“青酸”或者“鲜酸”;如果茶品还带有明显的煌口特征,一般俗称为“煌口酸”或者“青煌酸”。但不论是 何种等级产品,都比较难出现酸而生津的感觉,这大概是由轻发工艺所先天决定的。
传统观音-正酸&熟酸:酸而生津,极品好茶,绝迹江湖[传统工艺已告别铁观音]。
轻发观音-鲜酸&青酸:盖香带酸韵,茶汤无酸味,酸指标几乎失去评定等级的意义;建议大家侧重于看观音的香型特征、持久与否,茶汤口感如何、耐泡度如何,等等指标。
轻发观音-煌口酸:煌口+青酸,煌口特征作为评定等级重要标准,如果茶汤能给人“鲜”的感觉,茶品等级更高。
轻发观音-歪酸:工艺处理不当,怪异的酸味,饮完后难有好的感受。
“观音韵”
观音韵的说法极为混乱,但归根结底,它非常好解释。首先,观音韵与“观音煌”不同,后者是闽南语方言,指的是实实在在的味觉和嗅觉概念,而“观音韵”是文 人墨客的作品,具体何人提出无从考证,但肯定是在传统观音时代。从文学角度来看,此处的 “韵”字与“余韵绕粱”的“韵”字同解,后者指的是一曲音乐终了,众人皆陶醉其中,音乐仍然在耳中回荡一般……“观音韵”所指的同样如此:在你喝完茶之 后,口中茶感良久存留,口中生津不断,宛如仍在饮茶一般。它描述的是茶品喝完以后一段时间的主观感受,而非是客观的味觉或者嗅觉概念。
关于“观音韵”的解释,属于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如果你愿意,当然也可以把它当作是某种味道,因为“观音韵”没有权威定义,大家有充分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