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铁观音之得名,是源于“魏说”,还是源于“王说”,都可谓神来之笔:铁,是茶之色与型;观音,是茶之香与味。铁,是茶之浓;观音,是茶之韵。外刚内柔,刚柔并济,是铁观音茶最鲜明的个性。
壶里乾坤功夫茶
福建茶道之功夫茶名满天下,以功夫茶沏铁观音堪称绝配,而这番功夫,从制作环节就开始了。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严谨精巧,颇多讲究。3月下旬萌 芽,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为春茶,夏至至小暑为夏茶,立秋至处暑为暑茶,秋分至寒露为秋茶。品质以秋茶为最好,香气特浓,俗称秋香,春茶次之,夏 茶、暑茶品质则相对逊色。
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很独特,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舒展,形成驻芽时采摘。采得 的叶片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制成毛茶后,再经 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
接下来就是做青、炒青:摇青与摊置相间进行,合称做青。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决定毛茶品质优劣的关键。摇青使叶子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 受损,再经过摊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逐渐丧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特有品 质。炒青必须及时进行,当青叶青味消失,香气初露即应抓紧时机完成。
铁观音的揉捻是多次反复进行的。初揉约3~4分钟,解块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缩等手法,经三揉三焙后,再用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
铁观音的品饮可谓一绝,虽然要费一番功夫,却是每个步骤都趣味盎然。第一步,白鹤沐浴,即用开水洗净茶具;第二步,观音入宫,将铁观音茶放入茶 具,茶量约占茶具总容量的五分;第三步,悬壶高冲,将滚开的水提高缓缓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第四步,春风拂面,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 沫,使其清新洁净;第五步,关公巡城,把泡1~2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第六步,韩信点兵,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滴均匀地滴到各茶杯 里;第七步,鉴赏汤色,观赏杯中茶水的美妙色泽;第八步,品啜甘霖,乘热细啜,先闻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闻,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 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真正的铁观音茶王,香气幽远,具有浓郁持久的兰花香,还稍有一种白桂花香,滋味浓郁醇厚,稍带有天然生人参酒味,“香中有味, 味中有香”,冲至10遍仍有原茶真味白桂花香,这才是世间极品。
丝绸之路送茶香
翻开铁观音的历史,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浓香型铁观音,曾一直代表着正味,它色泽乌润,砂绿明显,汤色金黄,香气馥郁,芬芳持久,滋味醇厚甘爽, 深得人心。前几年,清香型乌龙茶自台湾传入大陆后,以其翠绿油润的色泽、黄绿明亮的汤色、清高鲜爽的香气而被推向时尚前沿,一度成为国内的主流消费。大大 小小的茶王赛,几乎都是清香型摘得桂冠,价格也居高不下。许多消费者盲目追捧清香型茶叶,以为价高即质优,殊不知,浓香型铁观音是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性温 不伤胃;而清香型脱离铁观音传统,追求青酸效果,虽然有“三绿”(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特点,但对肠胃刺激较大。
对于消费者来说,饮茶不仅仅是为了口感,更应注重健康,传统工艺制作的铁观音技术含量高,工艺较为复杂,浓香型产品较为安全、卫生并耐于保存, 不容易变质,并且因为有烘焙程序,细菌、微生物含量低,副作用小。如果丢弃了这难得的传统工艺,从长远看并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
事实胜于雄辩,名扬天下的浓香型铁观音,在国际市场上也早有一席之地,许多日本的茶道爱好者言必称铁观音。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以前,福建省茶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欧盟,而现在,不少茶商把目光投向了中亚这个新领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曾先后组织了一些赴俄罗斯、中 亚五国进行名优茶叶的推介活动,受到了茶商们的积极响应,带来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假如说,秀外慧中的铁观音,是千古以来安溪人的一个梦,那么在如今这个梦 想成真的时代,这段浓到化不开的缘分,该会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独特隽永的解读吧。循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将芬芳诱人的茶香送往我们近邻的中亚,今天的安 溪人,正在和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分享铁观音所蕴藏着的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