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前,
茶叶由广州港一口通商,战后门户开放,汕头为主要通商口岸,潮汕
茶叶生产和流通获得巨大的发展。自晚清始,汕头对外贸易中茶和瓷器均为大宗。清末民初,我国
茶叶科学技术向近代转化,海外潮籍侨民经济反哺潮汕,商品经济发达,客观上促进了潮汕
茶文化的全面发展。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随着东南沿海物质文化的繁荣,发达的商品经济对闽南、潮汕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市民价值取向有朝着追求商业化、时尚性发的趋势。受世俗性的岭南文化的影响,工夫茶开始偏向官能享受,潮州工夫茶简化了程式动作向民间普及,成为趋附奢华、讲究排场社会风气的组成部分,一种雅俗共赏的本土化大众生活艺术。单丛
茶文化有了广泛的社会发展机缘,潮人经济独特的生机和活力,拉动了单丛茶的俗饮进入活跃状态。
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和华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潮州人口大规模的海外移民。祖籍广东的华侨,侨居比较集中的地区或国家都形成了一个华侨社会。潮汕与海外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人缘条件。潮汕以及海外侨民的茶饮需求,为单丛
茶文化的对外流播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潮州商帮经营商业的足迹遍及国内外,海上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凤凰单丛茶一直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为潮籍乡亲所钟爱。民国四年(1915年),开设在柬埔寨的凤凰春茂茶行,选送两市斤凤凰水仙茶参加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并荣获银奖,有力地促进了
茶叶商业在中印半岛的发展。至1930年,许多凤凰人到海外开设茶行,金边市有20多间,越南10多间,泰国也有10多间。据记载:1930年,全凤凰
茶叶产量达到3000担,由茶商装运出口的有6000多件(即等于2400担)。
改革开放,1980年汕头被正式列为四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汕头经济社会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潮汕经济繁荣,与国内外交往频繁。潮汕民系较早已经形成的商品经济意识对工夫茶的推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潮人善于经营,潮商不仅以经营茶业获利,而且以工夫茶为道具广交人缘,拓展商务。潮汕工夫茶得到迅猛的发展,并作为一种茶饮时尚传入各地。潮州茶事的盛期已经到来,单丛
茶文化生态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优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