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 |日本茶叶历史
发布时间 2011-07-19 浏览 56752 次
产饼茶和散茶。浙江自顾渚贡茶苑取消后,茶叶生产即以散茶为主,制作方法为采、蒸、烘干,饮用方法多取煎饮。部分细嫩高档散茶,可烘干研抹点饮,称末茶。欧阳修《归田录》对当时茶叶生产有所描述。

  蜡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这一时期,中国的饮茶文化没有及时通过正式的渠道传达到日本。平安中后期的饮茶活动在平安前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以文人茶、寺院茶和仪典茶作为主要特点。饮茶停留在贵族、文人、僧侣的生活中,饮茶者会少量自植。

  除皇宫中的茶园外,在关西还有一些零散的属于私人或寺院的茶园。日本汉学家、诗人岛田忠臣(823—891年)就有“见我铫中失蟹眼,闻君园里成茗茶”的诗句。庆滋保胤(?—1002年)在游记《药王寺访问记》中记载:

  参河州碧海郡有一道场曰药王寺,为行基菩萨昔日建立之所。圣所虽旧,风物惟新。前有碧琉璃之水,后有黄綊纈之林,有草堂、有茅屋、有藏经、有钟楼、有茶园、有药圃。

  公元11世纪,小茶园扩大到关西以外的地区。《总国风土记》记载:“后三条天皇(1068—1072年在位)时,全国著名的茶产地有甲斐国(现山梨县)的八代郡、参河国(现爱知县)的八名郡、但马国(现兵库县)。”

716.jpg

 

 

  三、饮茶风尚

  日本的镰仓、室町幕府时期,同中国^***恢复交往,大量的日本人来华。日常性、实践性极强的中国饮茶文化得到日本人的较深入了解。许多来华日商、日僧从中国带回了茶具、茶、茶书,并积极传播饮茶方法和饮茶情趣。这一时期,日本茶树的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获得很大发展。饮茶在日本上层社会也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在众多的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中,最杰出的一位是荣西(1141—)。荣西留学浙江天台,把中国的禅宗的临济宗黄龙派带回日本,并大力提倡饮茶,著写《吃茶养生记》,对茶的功效,南宋制茶法和饮茶法作了详细的描述。记录中国南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蒸青散茶的制作过程和流行的末茶点茶法。奠定了日本饮茶文化的基础。荣西被誉为日本的“茶祖”。

  1207年,荣西将从南宋携带的茶籽赠送名僧明惠上人,种植在栂尾山。明惠上人对茶叶推广十分热衷,成为荣西之后的茶界领导人。明惠上人所培育的栂尾茶园,被称为“本茶”,并被移植到日本各地。1217年,明惠上人将栂尾茶苗送给京都东南郊的宇治地区,使宇治成为日本著名的茶产地。而后,又从宇治到静冈等地迅速普及开来。

  1241年,日本留学僧圆尔辩圆归国,大弘临济派杨岐派禅风。圆尔辩圆带回径山茶的种子,种植在自己的故乡静冈县,并指点按径山茶的制法生产出高档的日本抹茶,被称为“本山茶”,奠定了日后静冈县做为日本最大的茶叶生产地的基础。

  镰仓末期,以寺院为中心,饮茶文化普及到日本各地,并出现名茶。根据《异制庭训往来》记录:栂尾茶为第一;御室仁和寺、山科醍醐寺、宇治、南都般若寺、丹波神尾寺列为辅佐;大和室生寺、伊贺服部、伊势河居、骏马清见关、武藏河越的茶,也“皆天下闻名”。

  1467年以前,有史可查的日本各地茶园有61处,除京都、镰仓两个茶叶集中产区之外,静冈茶园也上升之显著地位。茶园主要集中在寺院,后在贵族的庄园中也有种植。但规模都不大,一般只有“丈许”,年产十斤左右,个别规模较大茶园年可产百斤。饮茶者的范围只限于僧侣、贵族。

 

725.jpg

 

  四、茶道形成

  日本安土桃山时期,是日本茶道形成时期。茶道的形成,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因为气候不同,日本的茶青芽大、叶脆、水分多。在15、16世纪,京都附近的宇治茶园创新了大棚种茶法,迎合了茶树喜阴的天性,缓解了日本茶芽生长过快的的问题。在茶芽开始萌发的早春二月,茶园用苇蒹覆盖,保证茶芽质地柔软、肥嫩。手采一芽三、四叶,长约10厘米的茶青。薄摊蒸气杀青30秒。上炭床烘焙。每次烘焙茶量极少,以不重叠为准,期间不停摇动竹屉,使其均匀干燥。烘焙30分钟即可。

  茶叶色泽翠绿,香气自然。宇治茶根据精制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极上、别仪、极揃、别仪揃,特级茶称为“白袋”。宇治至今生产傲视日本的茶叶,成为日本高档茶的代表.

  五、煎茶出现

  室町后期,日本的制茶分两部分。一种是贵族应用的高档茶叶。以宇治茶为代表,其茶青被制成末茶,专供盛行的日本抹茶道使用。产量少,十分名贵,只在上层贵族、僧侣和富商中流行。一种是民间饮茶粗放的制茶。制茶用料不讲究,大都梗茎叶混用,甚至用镰刀将一尺左右的茶枝割下利用。用开水焯青后,用大席子裹住揉捻,然后摊在日光下晒干。饮用是煎煮茶汁,汤色黄褐,味道苦涩。

  1738年前后,宇治茶农永谷宗圆(1681—1777年)创制“煎茶”,即高级叶茶。手采嫩芽一芽三叶,薄摊蒸气杀青,火上揉捻,然后用焙炉烘干。色泽翠绿,有淡淡的焙火香、滋味甘醇,成茶成碎片状,茶的有效成分极易浸出,适用于泡茶法。但由于工本高而未能在当时广泛传播。

  十九世纪初,永谷宗圆式的制茶法在日本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1837年,山本德翁创制煎茶中的极品——玉露茶。从此,日本茶叶制作的工艺自成一体。日本的煎茶家们开始普遍使用泡茶法,茶作为实用品真正进入日本的寻常百姓家。

  六、现代茶业

  1898年,第一台日本式全自动蒸制茶叶的机器在静冈县诞生。

  1908年,日本制定了鉴定茶叶的标准,静冈县成为日本最主要的茶区。日本现代茶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