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11-07-21 浏览 53574 次
泥料完全疏松风化。然后,以石头砌一圆形槽.放上泥料,槽中间插一木桩,用木作轴,木杆与耙连接.可以绕轴转动,木轴上端连以牛鼻绳,往泥料中加水,赶牛沿着石槽外走,泥就被耙碎,变成泥浆,再沉淀陈腐,放出浮水,再加风干,然后练泥。用铲子将泥铲起,反复拍打。彩釉也用当地的釉石,敲碎成核桃般大小,然后用石碾碾成粉,去掉杂质釉粉,用无杂质之草木灰浆配釉。配釉时浆水必须要匀。为官家和皇宫制作的钧瓷,必须要用颍河的水。据说:该水出于嵩山幽谷,那里是金玉玛瑙的产地,饱经日月精华,蕴有山川精灵,融天地万象气质。将泥料用陶轮拉坯成型,然后用圆雕浮雕装饰,或用模子印制。坯胎成型后,先将其加温到100℃,然后缓慢冷却,到100℃后开窑,此乃素烧。接着在冷却的坯胎上施釉彩,重新入窑烧制成品。唐末宋初是“青一色”的,后来变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多窑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对风向、温度和选料、窑址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讲究,有人说“钧窑万变,难在烧成,贵在窑变”,十烧九不成,所以钧窑产品才显得名贵。经过窑变出来的瓷器,宛若“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总成岚,绿如春水初升日,红如朝霞欲上时”,就像一幅天然的绘画。所以,宋徽宗下旨,除了宫廷收藏外,禁止民间收藏钧窑瓷器。

在御用钧窑瓷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铭文:一是于烧前刻在坯胎上的“奉华”、“省符”;二是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刻的清宫殿名,是器物陈设处所的标志,如‘‘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官”等。

除上所述,最多见的是在花盆、盘、洗、尊等陈设器的底部,刻“一至十”之间的数字标号。大多刻于烧前的坯体上,极少的是在器成后补刻的。数字标号,是器物型号规范化和统计烧制件数的标记。

被世人所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瓷,发展到元代,其中的汝、官、哥、定四窑已销声匿迹,唯独钧窑生命力极强,自成窑系。元代末期,钧窑的生产在北方已逐渐衰落,但由于其历史的影响,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仿钧又悄然兴起,并在仿烧中创出新的釉色品种,如江苏的宜兴、江西省的景德镇以及广东省的石湾窑等。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后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采用模具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帖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1.河南临汝东沟窑

临汝窑窑址共发现八处,其中:宋代三处,元代五处。宋代三处窑址分布在大峪店区的有东沟及陈家庄。东沟窑所烧的青瓷既具有汝窑特征,又具有钧窑特色,可以看出两窑的影响。东沟窑的扳沿洗,具有典型宋钧窑的特征。洗底轮旋有凹入的浅圆窝,在天蓝釉地里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这种洗也有通体施青绿色釉的,釉色介于钧、汝之间,釉质纯粹滋润,可说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洗都是里外施满釉,洗底留有支钉烧痕,也具有两窑共有的支烧特色。

2.宜兴窑(欧窑)、景德镇窑(炉钧)、石湾窑(广钧)仿钧

江苏宜兴窑仿钧始于明代,仿钧作品有“宜钧”之称。以明代后期欧子明的作品最为成功,也称欧窑器。江西景德镇仿钧最早始于明成化时期,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其仿钧作品被称之为“炉钧”。广东石湾窑仿钧始于明代后期,清代仿钧成风,素有“广钧”之称。釉以蓝色为基调,搭配白、红、紫诸色。有一种蓝釉,由于流淌,有“雨淋墙”之称。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