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青花梅瓶
发布时间 2011-07-23 浏览 50777 次
致,作风敦厚古朴,线型圆浑柔和,体态俊秀优美。这些特点,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都当之无愧;一般来说,明前期的瓷器体型较大,成化以后多为玲珑小件,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属于大型;最主要的一点,即青花的颜料,永乐年间瓷器大部分使用特殊的“苏泥渤青”(也有叫“苏麻离青”的),其后则使用国产颜料。那种颜料传说是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来的。“苏泥渤青”颜料因高铁低锰,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出蓝宝石一样鲜艳的色泽。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位出现黑疵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这种自然烧成的黑斑,迎风侧视或用手抚摩高低不平,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由于“苏泥渤青”形成的釉层晶莹肥厚,致使青花深沉含蓄,给人以凝重的质感。上述颜料带来的特色,成为永乐青花瓷无法模仿的成功秘诀。宣德青花瓷器虽也使用“苏泥渤青”釉料,但胎骨较厚。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底釉白中闪青,色泽滋润匀净,青花浓重艳丽,自然晕散,黑斑星罗棋布,花卉纹饰上有浓淡的立体感,不是典型的永乐年间作品,倒是咄咄怪事呢!

明代的青花瓷,永乐年间的难得一见;传世的大型青花梅瓶,有盖儿的更少见。雍王府出土的青花梅瓶为永乐年间作品,又带盖儿,就极不一般了。永宣年间的瓷器,构图艺术上有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一般特点。但雍王府出土的“永乐青花梅瓶”除颜料使用了“苏泥渤青”外,纹饰构图上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又区别于元代的少布白格局,转而布白疏朗,空间感强,其小笔双勾的填色,使画面出现浓淡的层次感,都说明此器应为永乐初年的作品,这就更为难得了。

如此珍贵的瓷器,怎么来到了雍王府呢?原来,雍王府埋葬的朱佑云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八子,因其母邵贵妃极为受宠,成化皇帝(1465-1488)对他也就极其宠爱。在成化二十三年封他为雍王,封地在湖广衡州府。正德二年雍王死去,年二十七岁,未留下后代。墓志上说他“王乃帝室至亲,分封大国,为人孝友,温恭雅,好学问”。皇帝在极为悲痛之下,“奉迎灵柩,归葬于京城之西山”,遣官谕祭,谥号为靖。为他在西山修造了庞大的陵墓,举办了隆重的丧葬仪式,还规定宛平县出坟地照应户六名,一年五祭。当然,正德皇帝也不吝惜珍宝,因此皇宫收藏了百年之久的“永乐青花梅瓶”,就成了雍王的冥器之一。


永乐青花梅瓶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