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窑火的走向分有四种:一是升焰窑,又名直焰窑,是中国古代陶窑的早期形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时期。西周后期,逐渐被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取代。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从室底往上升,流经坯件,烟由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这种火焰流动方式的窑炉称为“升焰窑”。升焰窑易升温,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装烧量小。二是平焰窑,这是一种火焰在窑内与窑身平行流行的窑炉,它升温快,烧成时间短,可提高产量。三是半倒焰窑,这是馒头窑的型制之一,火焰由火膛斜直喷向窑室顶部,然后由于设在后壁下部的排烟孔和烟囱的吸引而倒向窑室后半部,烟则由排烟孔进人烟囱,排出窑外。其约出现于西周晚期,此后逐渐流行。四是倒焰窑,又称“全倒焰窑”,也是馒头窑型制之一。其是从半倒焰窑发展演变而来,但形制结构上与半倒焰窑有明显的不同。烧焰时,火焰从火膛斜直喷至窑室顶部,然后全部倒向窑底,流经坯件,由吸火孔进人烟道,借助烟囱的抽力,将烟从排烟孔排出窑外。倒焰窑出现于明代,沿用至今。其主要用于烧制瓷器,也可用来烧制琉璃瓦和琉璃建筑构件。倒焰窑与半倒焰窑相比,能够缩小窑室内各部位尤其是上下、前后的温差,充分利用能量。
官窑与民窑的区别:官窑一般指官办的瓷窑,其产品被宫廷垄断。五代和北宋的越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宋代官窑、元代枢府窑、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官窑。其产品称为“官窑器”,是相对民窑器而言的。官窑器多按颁发式样承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造型与纹饰,其底部多书写“大明某某年制”或“大清某某年制”六字款。官窑由于是由官府营建和朝廷官员主持窑务,所以能够强占优质瓷土和原料,拘获天下能工巧匠无偿使用,并控制釉料配方和制瓷工艺,因而制作技术熟练精湛,所烧瓷器质量精工、不计工本、动辄以万计,如明宣德、嘉靖年问所烧瓷器即达80万件。因此,其产品一般都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民窑是指民间经营的瓷窑,一般是相对宫廷专设的官窑而言的。在明代景德镇御厂设立以前,历代瓷窑除少数为官设外,大多为民营,如著名的唐代邢窑、长沙窑和宋代的磁州窑、哥窑、龙泉窑、耀州窑等。但其中多数都曾先后被指定烧造过进贡宫廷的供器。民窑在设备和技术条件等方面不及官窑,但著名的民窑都有其朴实、健康、清闲的艺术风格,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明清民窑的精品与官窑器很难划分,如清康熙青花和五彩器以民窑品更为突出。
窑系、窑场和窑址的区别。窑系是瓷窑体系的简称。民问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形成和繁荣于民间制瓷业空前发展的宋代,元代继续但已逐渐衰退。重要的窑系有越窑系、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龙泉窑系。各窑系多精于一种或几种产品,如越窑系的青瓷、定窑系的白瓷、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窑系的刻花青瓷等,形成了它们各自的特色。窑系的形成大多与其产品的分布和流向有关,如隋唐之后,江南地区的窑口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西等沿海地区;北宋时耀州窑经过广州、泉州港出海,影响了广东、福建两省;景德镇的青白瓷影响了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定窑影响了江西和四川两省。窑场一般不仅指陶瓷产区,有时还往往包括附近的原料产地。如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古代即有所谓“十里窑场”之称。一个窑场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原料、作坊、窑炉及废品堆积等区域划分。窑址一般是指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遗址,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窑场遗址,也可以是一个较大的窑群遗址。我国幅员辽阔,全国2/3以上的省区均发现过古窑址,发现窑址最早的是浙江省绍兴和肖山两县,专家鉴定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烧造原始瓷器的窑址。六朝青瓷的窑址以浙江发现最多。已经发现的遗址大都分布在长江流域,主要烧青瓷,少数为青釉褐斑或青釉绿彩绘,白釉则仅发现长沙窑有白釉绿彩装饰。北方地区瓷器出现较南方稍晚,主要以白釉为主流,还有黑釉、茶叶末、褐黄釉等,青釉也有少量发现。就目前出土物来看,瓷史上南青北白”的说法基本上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