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所说的窑口是一种广义、细分的概念,它一般包括:窑名、型制和各种工艺特色。
窑名的命名法一般有五种:一是按地名来分的,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命名法,瓷窑以其所属州县命名,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因它地属越州而称越窑,内丘瓷窑因它地属邢州而称为邢窑,其他如定窑、龙泉窑、哥窑等也是如此。二是以朝代来分,如唐窑、明窑、清窑等等。三是以经营性质命名的,如五代余姚上林湖越窑烧制一种“臣庶不得用”的秘色瓷器,就称秘色窑,北宋汴梁、南宋杭州瓷窑烧制宫廷专用瓷器,就称官司窑,明初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宫廷御用瓷器,就称御窑,民问烧的就称民窑。四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如北宋汴梁东西各有窑厂,当时官府设立东西二窑务,陈留县瓷窑因位于汴京之东而称东窑。五是以姓氏来命名的,如五代郑州的柴窑、宋代吉州永和镇的舒公窑、元代山西彭均宝主烧的彭窑、明代景德镇的崔公窑(崔国懋)和周窑(周丹泉)、江苏宜兴的欧窑(欧子明),以及清代以监烧官姓氏命名的臧窑(臧应选)、郎窑(郎廷极)、年窑(年希尧)和唐窑(唐英)等等。
解放后,各地发现了不少窑址,现在对于许多新发现的古代瓷窑所定的名称,都取名于窑址所在地,上面再冠以所属县名。像浙江萧山上董窑、广州西村窑、福建连江埔口窑、四川华阳琉璃厂窑、河南汤阴鹤壁集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等等,这种命名方法已基本上趋于一致。这样命名,既具体又符合实际情况。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窑口有窑址和名称不一致的,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叫法,也就不再改了,如定窑实际上不在定县而在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耀州窑实际上不在耀县而在铜川县黄堡镇等等。
按窑口的形制分有四大类:一是馒头窑,其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而称馒头窑。因其形与南方的龙窑窑身长相比较圆滑且小巧,又名圆窑。通常所说的馒头窑是指半倒焰、倒焰式的窑炉。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其优点是保温性能好,适于焙烧胎体较厚、高温下釉的粘度较大的瓷器。缺点是升温慢、降温也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窑内温度分布不够均匀,易出次品。二是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30—80米,形似长龙,故而得名。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并由于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具有一种自然的抽力,升、降温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成本低,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龙窑出现于商代,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此后龙窑的窑身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地改进。至东汉中晚期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泉窑,窑室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三是阶级窑,又称阶梯窑,其出现于明代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成。就整体而言,它是一个倾斜度较大的龙窑,就每个室而言,又是一个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以它既具有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的长处,又有馒头窑容易控制降温速度等优点,并可以充分利用前一室的余热来节省燃料。适合于烧制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的瓷器,如德化窑白釉瓷器。四是葫芦形窑。清《南窑笔记》载:葫芦形窑“窑如卧地葫芦”。窑因其形状而得名。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但对龙窑进行了较大的改造,适合于烧造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的瓷器。五是蛋形窑。其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成的。以砖等材料砌筑,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渐高,倾斜度为3度左右。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的半个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以柴作燃料,单位耗柴量低,砌筑材料施工方便,使得造价低廉;结构合理,设计科学,使得烧成时间短、装烧量大、产品质量好。蛋形窑适合于一窑多类瓷种的同时烧成,对清代景德镇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按窑火的走向分有四种:一是升焰窑,又名直焰窑,是中国古代陶窑的早期形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时期。西周后期,逐渐被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取代。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从室底往上升,流经坯件,烟由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这种火焰流动方式的窑炉称为“升焰窑”。升焰窑易升温,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装烧量小。二是平焰窑,这是一种火焰在窑内与窑身平行流行的窑炉,它升温快,烧成时间短,可提高产量。三是半倒焰窑,这是馒头窑的型制之一,火焰由火膛斜直喷向窑室顶部,然后由于设在后壁下部的排烟孔和烟囱的吸引而倒向窑室后半部,烟则由排烟孔进人烟囱,排出窑外。其约出现于西周晚期,此后逐渐流行。四是倒焰窑,又称“全倒焰窑”,也是馒头窑型制之一。其是从半倒焰窑发展演变而来,但形制结构上与半倒焰窑有明显的不同。烧焰时,火焰从火膛斜直喷至窑室顶部,然后全部倒向窑底,流经坯件,由吸火孔进人烟道,借助烟囱的抽力,将烟从排烟孔排出窑外。倒焰窑出现于明代,沿用至今。其主要用于烧制瓷器,也可用来烧制琉璃瓦和琉璃建筑构件。倒焰窑与半倒焰窑相比,能够缩小窑室内各部位尤其是上下、前后的温差,充分利用能量。
官窑与民窑的区别:官窑一般指官办的瓷窑,其产品被宫廷垄断。五代和北宋的越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宋代官窑、元代枢府窑、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官窑。其产品称为“官窑器”,是相对民窑器而言的。官窑器多按颁发式样承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造型与纹饰,其底部多书写“大明某某年制”或“大清某某年制”六字款。官窑由于是由官府营建和朝廷官员主持窑务,所以能够强占优质瓷土和原料,拘获天下能工巧匠无偿使用,并控制釉料配方和制瓷工艺,因而制作技术熟练精湛,所烧瓷器质量精工、不计工本、动辄以万计,如明宣德、嘉靖年问所烧瓷器即达80万件。因此,其产品一般都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民窑是指民间经营的瓷窑,一般是相对宫廷专设的官窑而言的。在明代景德镇御厂设立以前,历代瓷窑除少数为官设外,大多为民营,如著名的唐代邢窑、长沙窑和宋代的磁州窑、哥窑、龙泉窑、耀州窑等。但其中多数都曾先后被指定烧造过进贡宫廷的供器。民窑在设备和技术条件等方面不及官窑,但著名的民窑都有其朴实、健康、清闲的艺术风格,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明清民窑的精品与官窑器很难划分,如清康熙青花和五彩器以民窑品更为突出。
窑系、窑场和窑址的区别。窑系是瓷窑体系的简称。民问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形成和繁荣于民间制瓷业空前发展的宋代,元代继续但已逐渐衰退。重要的窑系有越窑系、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龙泉窑系。各窑系多精于一种或几种产品,如越窑系的青瓷、定窑系的白瓷、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窑系的刻花青瓷等,形成了它们各自的特色。窑系的形成大多与其产品的分布和流向有关,如隋唐之后,江南地区的窑口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西等沿海地区;北宋时耀州窑经过广州、泉州港出海,影响了广东、福建两省;景德镇的青白瓷影响了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定窑影响了江西和四川两省。窑场一般不仅指陶瓷产区,有时还往往包括附近的原料产地。如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古代即有所谓“十里窑场”之称。一个窑场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原料、作坊、窑炉及废品堆积等区域划分。窑址一般是指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遗址,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窑场遗址,也可以是一个较大的窑群遗址。我国幅员辽阔,全国2/3以上的省区均发现过古窑址,发现窑址最早的是浙江省绍兴和肖山两县,专家鉴定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烧造原始瓷器的窑址。六朝青瓷的窑址以浙江发现最多。已经发现的遗址大都分布在长江流域,主要烧青瓷,少数为青釉褐斑或青釉绿彩绘,白釉则仅发现长沙窑有白釉绿彩装饰。北方地区瓷器出现较南方稍晚,主要以白釉为主流,还有黑釉、茶叶末、褐黄釉等,青釉也有少量发现。就目前出土物来看,瓷史上南青北白”的说法基本上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