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50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外销有田烧的制品到欧洲地区。东印度公司原本是专门外销中国景德镇瓷器给欧洲,但因明末清初中国内部情势混乱无法外销瓷器,东印度公司因此将目标转移到接近中国的日本的有田烧上,代替中国产的瓷器开始外销。而有田烧在欧洲各国 受到相当的好评,光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有田烧制品销售至欧洲的数量就高达好几百万。再加上此时柿右卫门样式的确立完成,纯白质地加上豪华的镶金风格,更是受到欧洲王公贵族的热烈喜爱。
而有田烧普遍内销到日本国内各地也开始于十七世纪中,到了十八世纪内需数量则是大幅提高,除了一方面因欧洲本地也开始发展瓷器生产导致出口数量衰减之外,日本国内一般平民则开始广泛使用有田烧的器具。而因当时的有田烧多从伊万里港出海然后运销至日本各地,因此有了「伊万里烧」的称呼,今天的话则称为「古伊万里烧」。
有田烧和伊万里烧瓷器
伊万里烧
江户时代从伊万里港出口的有田烧被称作伊万里烧,但现在唯有生产于伊万里地方的瓷器才称作伊万里烧,而之前所述那种情况的瓷器则被称为「古伊万里烧」。
但事实上,将伊万里烧与有田烧区别成两个种类而展售的情况并不多见,所以若是将伊万里烧视作有田烧的一种其实也是可以的。不过若真要从制品的情况来分别的话,有田烧中烹饪用途的器具数目较多,而伊万里则是一般的餐具较多。
江户时代佐贺籓在伊万里大川内山这个地方开置了御用窑,专事生产高级品以献给幕府。而大川内山该地现在依然还有出产锅岛染、色锅岛及锅岛青瓷的瓷窑,该地街道也经过细心的整备,因此周末常有许多观光客前往造访。
九谷烧
最早的古九谷烧是受了九州有田烧的染绘影响,而与北方加贺地方的瓷器风格交互作用 而产生的。据说是加贺大圣寺的初代籓主前田利治命令家臣后藤才次郎,于明历年间沿大圣寺川而上,于深山间的荒僻村庄九谷所开之窑,一直持续到元禄初年。为了与幕末开始的「再兴九谷」有所区别,一般习惯都称作「古九谷烧」。
色彩是古九谷烧的最大特征:釉色浓重鲜美而意境超群,强烈的色彩和稍嫌混浊而无光泽的质地形成完美的调和,展现日本彩绘瓷器的最高境界。另有一种手法是将素瓷上涂满青、绿、紫、黄等色釉,因为没有红色而俗称为「青手」,并有相当多意境高远的佳作。
染绘的作品虽一般被称作「蓝九谷」,近年却在有田地方的稗古场等地发现大量相同手 法的作品,因此蓝九谷的大部分作品都被视作初期的伊万里作品。而同样的彩绘古九谷中也有一部份被认为是受了伊万里烧的影响而产生。古九谷烧在元禄之后虽一时中断,到了文政七年由大圣寺的富商吉田屋(丰田传右卫门)策划再兴,而在九谷建窑。因为生产古九谷的「青手」作品,因此青九谷亦被有了「吉田屋」这样的名称。文政八年窑移至交通方便的山代温泉的越中谷,到了天保年间又因经营者换手而变为宫本屋窑。而山代窑到了庆应二年(1866年)受到来自京都的永乐和全的指导,因此这个时期的产品又称作九谷永乐,和全虽在山代只停留了五年,却使九谷烧有了技法上极大的进步。
九谷烧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