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清乾隆已酉年),江南郑家一脉从江西上饶一带出发,沿着婺源、祁门一路做茶和贩运茶叶,逐渐汇聚到上海。家里的年轻后生郑祥栋,在上海苏州河边一家小茶馆落户帮徒。短短几个月,本着诚实、勤劳、厚道的品质,郑祥栋把生意愈做愈好,颇得老板和邻里百姓的夸赞。有一次,老板遗失了巨额当票,郑祥栋拾金不昧,完璧归赵。老板被深深感动,于是当即承诺,日后将把茶馆赠送与他。
1785年,老板去了别处开大茶馆,他兑现了承诺把小茶馆赠予郑祥栋,郑家就此成立“太极”字号。后来由于战乱,郑家茶人南迁至杭州河坊街,于是这份流传三百年的家族产业至此开天辟地,在江南繁衍壮大。
身着红底黑领的褂衫,手持一把紫砂壶茶壶,现任掌门人郑纯辉已经是第六代传人,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他无疑对茶馆的经营思考得更多更深。
“现代的老字号经营,必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郑纯辉说,“有些老字号行业可以快速扩张,可以做市场龙头,但是他们没有扩张;相反另外一些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行业,则应该调整战略。我接触过一个做棉花被的老字号掌门人,他说要把弹棉花铺遍全国,但是在现在这个保温材料都在往轻薄发展的年代,这种厚重的产品如果不加以改良,发展前景是很低的。因此,只有转换思路,走一条曲径通幽之路才行。”
茶馆行业即是新兴行业,也是传统行业。目前,太极茶道已经在全国有了550家连锁店面。一楼是10元、18元的喝茶体验,撮一把茴香豆、喝一碗大碗茶,体验民俗又价格适宜。二楼则是每位四五十乃至上百的消费,配送精美茶点,还可以欣赏茶博士们的泡茶绝活。这两种拉开档次的消费,无疑满足了不同的消费群体。
此一时,彼一时,老字号掌门人清楚地知道,必需正确自主,得当发展,才能走出经营的困境。
专业创新之“度”
追求茶叶品质是茶馆孜孜不倦的专业,在太极茶道,茶叶品质把关严密,令许多茶客流连忘返,“在太极喝茶可以喝十几年,因为这里所用茶叶保持几年、十几年都不走形、不变味”,这就是茶叶界内的品质平衡。
阴韵乌龙、冷迎霜、水丹青、九曲红梅……太极茶道拥有很多颇具特色的茶类品种,这些都经历了郑家茶人几代的积累,才慢慢形成而来。尤其是“独家茶”水丹青,由好几种高山茶融合在一起配制,泡时佐以冷水,冰凉爽口、香气四溢,带着淡淡的甜味。微风轻轻一拂,就荡漾出绿色的涟漪,如它的名字般灵动清醇。
这里的水也是一绝。店铺后院放有一口用来接水的大缸,因为太极茶道历来只用天然雨水和雪水泡茶,由于茶叶都由天然之水泡制而成,因此茶水清澈甘甜、清澈明亮,回味则甘甜爽口。这些形神俱美的茶饮,让茶客们纷纷上瘾,留下了“喝茶,我只到太极”的口碑。
无疑,在专业上,太极已经攀上了行业中的山顶。2005年CCTV《状元360》组织全国茶博士大赛,太极茶道的李刚一举夺魁,获得全国首位“茶状元”称号。而两年后,央视组织的茶博士比赛,太极茶道的詹竟轩又夺得“茶状元”金牌,同时拥有两个茶状元,行业内无人能比。
“很多老字号都和我们一样,是行业里的领头羊,代表了这个专业的最高水准。但接下去该怎么走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郑纯辉对着紫砂壶壶嘴啜了一口茶。
在他看来,一些老字号的创新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他曾接触过一家食品行业的老字号掌门人,对他的做法有些痛心疾首。因为做出来的东西味道改了—包装换成了不锈钢,制作放弃了手工,这样的创新让老字号的传统荡然无存。也许,在短期内可以获得效益,但长期来看却是一条不归之路。
只有尽好职责,把握分寸,老字号才会永远站在山顶。
载舟与覆舟
也许很难再在其他茶馆看到像太极这般精彩的茶道表演了,小二们个个手提壶嘴足有1米多长的铜茶壶,屏气凝神,突然一侧身高高举起茶壶,长长的壶嘴搭在肩上,滚烫的开水被倒出一条1米多长的抛物线,全都倾泻进碗内。然后又是一个漂亮转身,壶嘴便又从胳肢窝底下向前伸出倒水。倒茶的姿势也都有响亮的名字,“海底捞月”:背朝茶碗,打好桩向后猛地一弯腰,在水壶举过头顶的一刹那,开水已经被倒进碗内;“翻江倒海”:小二把茶壶飞离身体,在空中打一个滚,迅即又被稳稳地捏拿住,水流同时飞泻进入碗中。这一个个动作,都做得行云流水,无不让茶客们拍手叫好。
茶客只需点上一杯十几块钱的茶饮,就可以看到这些精彩的表演。郑纯辉说:“立足底层,服务百姓是太极茶道的宗旨,太极虽然经常接待贵宾,但太极的大门永远都向老百姓敞开。”每年腊月初八,太极茶道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一年一度的免费分发腊八粥活动如期展开。凌晨五点,天还没亮,已经有不少人来到茶馆门口,于是茶馆的小伙子们立刻忙活起来,支起大锅,一勺又一勺地舀着粥,盛入顾客的碗中,每年都能分出万份,火爆得有时甚至连太极茶道的工作人员都未能留下一碗尝尝鲜。
老百姓的“口碑”就是“口水”,这片水够广够深,才能撑起一条大船。除了腊八节,太极回馈百姓的动作层出不穷,初五财神生日太极就发钱币,初九玉帝生日太极又分发寿桃,这些活动都让太极这艘大船行驶得很稳很快。
但水又是流动的,郑纯辉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几年前,当自助式茶馆还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郑纯辉就曾大胆地在太极推进这一形式。琳琅满目的茶点让顾客随意挑选,品种自选,分量任意,在当时的郑纯辉看来,这应该是最贴合顾客的消费方式了。然而渐渐地,郑纯辉开始感觉到了些许“不对劲”。无限制的消费方式,形成了顾客浪费茶点的不良习惯,亏损也随之而来。于是,郑纯辉看好时机,又回到了原来的点单方式。
老字号掌门人只有紧紧把好方向盘,才能开好这艘穿梭于百姓中的大船。
细节中见品质
观察记者随意捡起茶桌上的瓜子准备品尝,郑纯辉笑说:“你别看这只是些微不足道的瓜子,他们的成本之高你是无法想象的。”郑纯辉叫小二拿来店里进的瓜子,竟然是一包包袋装的“大好大”牌瓜子,80克,1.6元一包。“原来我们也和别的茶馆一样,进散装的瓜子,但是这种瓜子往往质量很差,里面破的、霉的太多了。后来我们为了品质,就到处选货,现在暂时选定了这一品牌,如果以后看到更好的,我们还会换。”
在太极,除了茶,茶点也都是精心备置的,上桌之前,茶博士们都要仔细甄别,剔出劣质颗粒,保证品质、口味和美观。对于茶点的选择,也只有在杭州或江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品种才可以摆上茶桌:临安的山核桃、诸暨的香榧、超山的橄榄、绍兴的茴香豆、天目山的笋干……每一种茶点,都力求做到香味俱佳,而且这些地道的茶点,也让顾客在品尝的同时,回忆起一段段深厚的文化故事。
“对于品质的追求当然没有错,可是这样下去,入不敷出怎么办?”观察记者不解地问到。郑纯辉说:“成本和质量虽然看似有些矛盾,但只要找到它们的平衡点,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我的观点是:在适当的成本控制下,质量越优越好,对此我不惜一切代价!”说到这里,郑纯辉语速加快,明显有些激动。
在郑纯辉眼里,老字号得以生存的本质就是“质优价廉”,抛开了这一点,老字号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产品就如人品,我们相信每一个老字号的世代相传,都是本着掌门人一颗谦虚、宽厚、自律的心,才延续至今。
处好自己,处好历史
身为一家老字号的掌门人,郑纯辉当然有一个老字号掌门人的圈子,经常聚会,交流彼此的想法。几十年的交往,郑纯辉接触了不下八、九百家的老字号掌门人。这些老字号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已经上市融资,小的只有几个员工。
“老字号的根基就是他们的历史。”这是郑纯辉对待历史的观点。然而,依照他的所见所闻,接近一半的掌门人都没有正确认识好这段历史。
“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我们常常看见一些对老字号店铺的介绍,区区千字,而且翻来覆去就是这千把字。不管有多精彩多浓缩,可几百年的历史肯定是写不完的!”这背后,或许就映射着老字号掌门人在历史挖掘工作上的缺失。
在太极茶道的一楼,一大半的区域都被一个设计精巧的“民俗博物馆”占据了,馆内古色古香的环境像一条民俗老街,许多晚清、民国风格的店铺依次排开,有长衫铺、当铺、茶器铺、糕点铺、药局、字画铺、竹篾铺、茶叶铺、木刻铺等,店铺长度达到140多米。所有视频、文字、实物和图片,都穿插在店铺内外,顾客可以像逛街一样来感受历史的记忆和时代的变迁。
看着这些精美的藏品,收集它们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藏品的来源有些是祖传下来的,更多是千方百计从民间收集来的,或是高价从拍卖行拍来的。我们之所以现在每年花这么大力气来收集,就是因为这些东西稍纵即逝,如果现在不重视,以后将会付出更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个成本就无法估量了!”
太极讲究阴阳和谐,而对于老字号掌门人来说,就是店铺的经营和文化的水乳交融。只有从心底付诸感情,才能处好自己,处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