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公仔在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成长壮大阶段和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后,至建国前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当时石湾陶业行会已细分为26行,各行均有自己的地域进行生产,石湾镇沿东平河一带以行业聚集划分为三源,其中上源南风古灶一带为缸行,中源日用一厂一带为横耳行,下源石湾美术陶瓷厂一带为古玩行,其中古玩行(石湾公仔)成为石湾的代表性产品。建国后,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并集中了全石湾所有“古玩行”从业人员,于是,此后的三十年中“石湾公仔”的创作和生产一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这种情况一直到80年代末期因一些个体陶艺企业的出现才有所改变,但美陶公司仍然占据着“石湾公仔”行业的主导地位,而美陶公司艺术品的生产,亦决定着“石湾公仔”创作发展方向。在此时期,石湾陶艺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全盛时代,先后出现了九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八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艺的代表人物刘传,更是与天津的“泥人张”并称中国陶艺界的“南刘北张”。这么多大师的出现,极大促进了石湾陶艺的发展,使“石湾公仔”成为收藏家们争相抢购的对象。
石湾公仔强烈的人文性,引发了海外人士的极大兴趣。十七、八世纪时期,荷兰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购买石湾公仔运抵欧洲,为英国伦敦维多利亚阿鲁拔博物馆、德国艺术及工艺博物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收藏。英国的猷莫科波拉斯、德国的柯道柏林、澳门葡籍人士文度士等个人收藏家也收藏了大量石湾公仔,而美国人施钦仁不仅收藏了四百多件石湾公仔,还把这种爱好传给了女儿施丽姬。对石湾公仔的爱好,使海外的收藏家们出版大量研究论文,施丽姬的博士论文就是《石湾陶器研究》。
石湾公仔以其色彩斑澜、古朴高雅、品类齐全、别具神韵而独树一帜,长期以来广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千百年来历久不衰,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老的石湾艺术陶,正焕发出新的青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积极创新的局面。此外,石湾公仔多次荣获国内、外的最高奖项,被国内外的美术馆、博物馆争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