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身体疲劳用什么中药滋
下一主题:丝瓜能治什么病?
6、牡丹皮: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用量为5-9克,但脾胃虚寒泻泄者忌用。
7、知母: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适用于肺热咳喘或阴虚咳嗽,烦热消渴,骨蒸劳热,小便不利,大便燥结等症。用量为一般6-9克,但肾阳虚,两尺脉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蓝根: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流感脑炎、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火眼、疱疹等。用量为—般5—9克;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9、金银花: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肿等热毒壅盛之症。用量为一般为6-12克;但虚寒泄泻及疮流清脓无热毒者不宜用。
10、夏枯草: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疠,瘿瘤等。用量为一般为9克左右。
11、栀子: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虚烦不眠、黄疸、目赤、衄血、热毒疮疡等症。用量为3—9克。
12、玄参: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用量为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