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后的回忆是甜蜜幸福的,而成功路上的奋斗则是苦涩无奈的。
当俞学文坐在更香总部大楼董事长办公室的老板椅上,看着南来北往的顾客把更香的茶叶一箱箱往车子上搬的时候;
当俞学文每月翻着各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见到更香有机产品的销售额一年一年以直线的趋势往上窜的时候;
当来自各级政府的荣誉、来自社会公众的赞美像雪片般飞来的时候……
俞学文可以告慰浙江武义的父老乡亲——他成功了。
回首京城的创业之路,俞学文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有过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发现了茶叶包装能赚钱;第二次是提高茉莉花茶的品质让他在京城深深地扎下了根;第三次是他大胆地开发了有机茶及相关的有机产品。
但是,无论俞学文怎样的兴奋、如何的自豪,他都无法从记忆中抹掉在推销有机茶之际所经受的人生考验。
如今在全国风靡的有机茶,当时被普遍认为是茶商在玩一种虚无的概念,消费者不认可、市场不接受。
当他兴致勃勃把一车有机茶从武义基地拉到北京时,等待他的结局是始料不及的——销不出去!
在一次次推销碰壁之后,俞学文还是坚信自己的决策没有错,有机茶毕竟是一种新产品,老百姓不认不等于就没有市场。“街头小店没有眼光,我去找茶叶销售大公司。”通过选择,他看中了一家经营规模很大的茶叶老字号。
俞学文和这家大企业没有交情,托了一位朋友带着有机茶证书、有机茶宣传资料、有机茶样品三上其门,可几个月过去了却杳无音信。
俞学文不能等!他决定亲自登门拜访。没想到,人家连个小头目都不肯露面,安排了一位采购员来应付。任凭俞学文怎样强调有机茶的特点,来人只是用冷漠的眼光斜了一眼样品,就拖着长音丢下了一句话:“你这个茶叶外观看看没有什么特别,这样的新产品不会有人认的!”
碰了一鼻子灰的俞学文还是不肯摆休,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打通了营销经理的电话:“你来吧,再不见你就好像我们大公司高高在上欺负你们小公司了。”俞学文执著的精神让人家无可奈何,放下电话他就准备了六、七个样品上路了。经理一个样品、一个样品地品味,俞学文也一个样品、一个样品地做介绍。
“有机茶在北京市场好像很少听说过吧?你说这种茶叶不打农药无污染,顾客会相信吗?北京市场绿茶卖的都很少,你认为这种名字怪怪的茶叶会比绿茶好卖吗?”品完茶的经理向俞学文发出了一串疑问后,就下“逐客令”了:“把样品放这,你先回去,等我的电话。”
尽管经理的态度把俞学文搞得一头雾水,但他还是抱着十分的希望——“既然经理让我把样品放着,要我万把斤茶叶总该没问题吧!”结果,一等等了三个月没有等到一点消息,又一次石沉大海了。
五次的茶叶推销受挫大大“激励”了俞学文,他暗暗发誓:我要做自己的品牌,我要跟你们竞争,我要与你们抗衡,而且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你们,我要比你们强!
有机茶推销的碰壁,让俞学文痛定思痛,决定从创办直营店和宣传有机茶健康功能着手,让人们对有机茶有全面深刻地了解。
又是一个惊人的决策:俞学文拿出一大笔经费,要在北京一家大众电视台做有机茶广告。当时在国内,茶商出钱做广告的并不多见,同行中误以为俞学文买了彩票中大奖了。且料,发了狠心的俞学文以每天足足三分钟的时间,介绍有机茶的种植、采摘及研发的全过程。
一年后奇迹出现了:更香有机茶开始香飘京城大街小巷,同年,更香公司在京城的直营店也达到了12家之多。
此后的几年,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直营店以每年10多家的开业速度递增;全公司的年销售额以30%攀升;茶叶品种以上百个数量增添,企业员工以每年200多人“添丁”。
目前,更香已在北京、浙江、河北等地开辟了80多家直营店,年茶叶销售量达900多吨;年销售额可达2.3亿元,今年可望达2.7亿元,其中有机茶占到60%。如今更香公司已拥有有机茶基地达6万多亩,占全国有机茶总面积的8%。更香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自然而然地成了业内公认的有机茶王。
如果将一撮雨露滋润的绿茶,融一颗萌动青春的志向,泡一壶酽酽的香茗:注定你必将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彻夜难眠。
把沉重的使命,交给柔嫩的翅膀,矢志飞往理想的彼岸,漫漫征程,撒尽苦涩的汗水,哺育飘溢香甜、蕴藏万千春意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