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景德镇“空白点”瓷第一期
发布时间 2011-09-30 浏览 53266 次
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釉表也有显著橘皮纹。③刷“僵白釉“作地,其上有二次罩釉时之淡月白色淋离斑驳浓釉垂流印痕,釉表密布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④白釉稍僵,略带青味,见显著细橘皮纹及第二次复釉刷抹印痕,其上也密布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⑤苹果青釉,开细白片纹,釉质腴润,釉表见不明显细橘皮纹。

碗—一般白釉略含青味的最多,见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极淡卵青底釉居次;腻白如刀切凝脂;底面见“僵白釉“刷抹印痕,其上有淡卵青复釉淋漓斑驳痕迹,并有针鼻眼大小缩釉细点;个别底面见辐射线状挖足”跳刀“痕迹。

第一期末年向第二期过渡的,底面光润,圈足与器胫交接处范围内凝釉莹莹,泛淡豆青色。

二、 造型

1. 盘—其特点是圈足外壁作不同角度的向心倾斜。圈足与底面垂直的为数极少。盘之属拱口的亦复很少,花形口和折沿的则较常见。足深甚浅,依然保留元及明初遗制。盘类造型有下列几种:

① 拱口、弧壁、深腹、圈足、釉底,“足高“>“足深”。

② 侈口、弧腹、圈足外壁向心倾斜,“足深”极浅。

③ 敞口折沿弧腹、圈足外壁向心倾斜,足深极浅,釉底。

④ 撇口、弧腹、圈足、釉底或沿微折,盘里周壁模印菊瓣纹暗花,圈足外壁向心倾斜、釉底。

⑤ 卷口、弧壁、浅腹、丰胫、圈足外壁向心倾斜。

⑥ 花形口:菱花口、折沿、鼓腹、或腹深较浅或盘里周壁模印菊花瓣纹,圈足外壁向心倾斜、釉底;葵瓣型敞口、盘胫方折、圈足外壁向心倾斜、浅底。

2. 碗—有下列几种形式:

① 圆唇、直口、弧腹、矮足、深底(特大碗)。

② 撇口、弧腹、矮足、深底(特大碗)。

③ 撇口、弧腹、丰胫、圈足、圈足边墙较厚。

④ 撇口、弧腹、圈足、圈足丰上敛下。

⑤ 撇口、弧腹、丰胫(甜食小碗P544)或削胫,小圈足、圈足中腰以下外侈。

⑥ 撇口、弧腹、丰胫、圈足较矮、中碗或大碗。

⑦ 侈口、弧腹、圆胫、圈足,足端露胎线平切(甜食碗)。

⑧ 侈口、弧腹、丰胫、圈足,下部微敛(大碗)。

⑨ 圆唇、口沿微折、弧腹、丰胫、圈足下部微敛。

3. 盆连(花盆托盘)—厚胎,菱花边折沿,圈足肥厚与底面垂直,“足深”甚浅,小于“足高”,足端露胎线平切后内,外沿加工修削。

三、 足型

第一期, 圈足边墙外直,内壁稍稍外侈,和底面组成之角略大于90°;弧壁丰胫矮圈足。足深等于足高,或小于足高,有少数大于足高。圈足直胫,自上而下,逐渐敛缩。

盘:①底较深:足深等于足高;圈足边墙与底面垂直;足端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外沿刀力较重。②底极浅:足深等于足高或小于足高;圈足内壁与底面垂直,或二者组成之角略小于90°;圈足外壁向心倾斜与器胫组成150°角;足端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一面(内或外)重刀。③底极浅,圈足下端稍敛,足深小于足高(约小1/3);圈足内壁与底面垂直;圈足外壁向心倾斜;足端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外沿刀力较重。

碗:①圈足边墙与底面垂直:足深等于足高或大于足高2倍至了倍;足端露胎线内外沿两面切削,或有加工修饰,仍见旋削印痕。②圈足下端略收,足深等于足高,或略大于足高;一般圈足较深,亦有圈足较矮。③圈足直径较小,下端微敛,足深略大于足高;圈足露胎线平切,或外沿加轻刀旋削。④圈足下部向外侈张,其内辟与底面组成之角稍稍大于90°,足深略大于足高;足端胎线平切,或内外边缘切削呈鲫鱼背形。

一期后阶段向二期转化:足深略大于足高,圈足微侈,其内壁自上而下近1/2处起,旋刀作离心方向斜削,向外侈张尤其明显。釉底面平。足端露胎线平切,外沿轻刀旋削,骨沿稍稍打磨。

四、 装饰

色料特点:青花发色,一般靛青色,色调深沉幽黯居多,在不同器物上或有浓淡。呈色剂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和苏泥渤青作品,为数极少。

装饰特点:主题花纹有正圆松针球(秉承宣德遗风,见图一,二);侧枝半放梅花及其蓓蕾;竹叶排列叶尖向上,左右纷披,像百合花植株模样;不见湖石和地皮景;内壁(自上而下)口沿“重十字菱形纹带”,碗里腹壁素面;外壁(自上而下)口沿多双线弦纹;碗心双重圈内画松竹梅团花(见图三),或中心双线圆圈,外围莲瓣八片,各写梵文一字。

布局繁密,盘碗均两面绘画。纹样多二方连续,。图案多于绘画,人物少见,缠枝牡丹和富有宗教艺术气氛的缠枝莲托八宝常用在盘碗表里,此外松竹梅图并鱼藻纹(如以鳜鱼一尾为中心,四围五丛弧形水草,狮子盘球(线条简练,神态如生;布局讲求均衡而失之疏淡),异兽、荷花也常见。

人物画见于这一时代的末期,绘画仙山胜境南极老人图已含有二期特征(见下期插页),像高耸云端的双峰及参考苏州博物馆与主题纹饰近似的青花大盘之所得,沿该盘内壁缠枝莲叶形已预肇二期因素的萌芽。另三件婴戏图的想是比它微早的作品;儿童面目姣好,惹人喜爱,迥异二期。缠枝莲甚广(见图五),缠枝牡丹次之。缠枝莲上有的托八宝,其法轮光焰整体上尖下圆,组成封闭图形,不同于第二期的芒穗状。缠枝莲和缠枝牡叶型相似。叶型有:蝌蚪形、豆荚形、桃实形、曲线纹。至于缠枝牡丹而夹以凤凰,显得内容丰富,比宣德时代的云凤装饰,更富有生活气息了。

异兽如犀牛望月,惟本期所独有。形象有回首仰望和仰首前瞻两种,作盘心装饰,二者四围皆用道家杂宝作补白纹样(见图六)。


香草龙纹饰用于瓷碗外壁或盘心或口吐莲花。香草龙肢体劲健,花纹一直延续到十六世纪二十年代。

花卉题材,完全图案化,如荷花:正面荷叶一片横陈,荷 叶后蓼兰一株,双穗高高下垂,又盛开莲花两机,左右并列,组成对称荷花图案。

此外有二方连续缠枝灵芝,用在盘碗里壁,不作主题。还有“如意轮方旋杵”图象,虽然盛行于第二期的佛教艺术图案,但在本期渐露头角。此图像仅用于碗心。另有一种飞龙出水图装饰盘心,象征当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边饰:有蓆纹,常用在折沿盘的口沿正面;还有承袭宣德青花的綯纹;用在口沿外或环绕盘碗心,(见图十);还有连续人字纹环绕盘心(见图十一),为本期所独有,不见于明王朝其它时代。它和这期缠枝莲叶型一样,列为断代因素之一。卷草纹暨颠倒错列的品字心三角形饰纹带,也见于碗盏口外;梵字“真言”,也作为边饰,和重十字菱形纹带一样用在盘、碗口沿里壁。

莲瓣及其变体:瓷器的胫部多数使用莲瓣或其变体作装饰。本期莲瓣轮廓线里再加一瓣心,并微涂钴兰,每两片莲瓣之间吐露它内层花瓣的尖头,整体意味着一朵盛开的干叶莲花。单层莲瓣未见。

变体莲瓣“以钉螺形作内涵的最是普遍。从钉螺形内涵物演变的也有不少(见图十二、十三、十四)。其次还有桃形及其变体(见图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有时代特征堪作断代因素用的呈“螺蛳靥“形的(见图十九),有繁简构图之分,常用在盖的顶面钮座部分和器胫位置。

少数盘件圈足外壁有莲花瓣小花朵朵(见附图二十)。

一期向后阶段(向二期)转化,装饰有所变化:松针球成椭圆状(见图七);梅枝小花朵间夹杂三两朵显然不相称的盛开大梅花(见图八、九);实线一笔画竹竿,自然生态竹叶;内壁多数无纹样,少数缠枝灵芝,或鸡爪状叶缠枝牡丹点出地皮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