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后阶段向二期转化:足深略大于足高,圈足微侈,其内壁自上而下近1/2处起,旋刀作离心方向斜削,向外侈张尤其明显。釉底面平。足端露胎线平切,外沿轻刀旋削,骨沿稍稍打磨。
四、 装饰
色料特点:青花发色,一般靛青色,色调深沉幽黯居多,在不同器物上或有浓淡。呈色剂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和苏泥渤青作品,为数极少。
装饰特点:主题花纹有正圆松针球(秉承宣德遗风,见图一,二);侧枝半放梅花及其蓓蕾;竹叶排列叶尖向上,左右纷披,像百合花植株模样;不见湖石和地皮景;内壁(自上而下)口沿“重十字菱形纹带”,碗里腹壁素面;外壁(自上而下)口沿多双线弦纹;碗心双重圈内画松竹梅团花(见图三),或中心双线圆圈,外围莲瓣八片,各写梵文一字。
布局繁密,盘碗均两面绘画。纹样多二方连续,。图案多于绘画,人物少见,缠枝牡丹和富有宗教艺术气氛的缠枝莲托八宝常用在盘碗表里,此外松竹梅图并鱼藻纹(如以鳜鱼一尾为中心,四围五丛弧形水草,狮子盘球(线条简练,神态如生;布局讲求均衡而失之疏淡),异兽、荷花也常见。
人物画见于这一时代的末期,绘画仙山胜境南极老人图已含有二期特征(见下期插页),像高耸云端的双峰及参考苏州博物馆与主题纹饰近似的青花大盘之所得,沿该盘内壁缠枝莲叶形已预肇二期因素的萌芽。另三件婴戏图的想是比它微早的作品;儿童面目姣好,惹人喜爱,迥异二期。缠枝莲甚广(见图五),缠枝牡丹次之。缠枝莲上有的托八宝,其法轮光焰整体上尖下圆,组成封闭图形,不同于第二期的芒穗状。缠枝莲和缠枝牡叶型相似。叶型有:蝌蚪形、豆荚形、桃实形、曲线纹。至于缠枝牡丹而夹以凤凰,显得内容丰富,比宣德时代的云凤装饰,更富有生活气息了。
异兽如犀牛望月,惟本期所独有。形象有回首仰望和仰首前瞻两种,作盘心装饰,二者四围皆用道家杂宝作补白纹样(见图六)。
香草龙纹饰用于瓷碗外壁或盘心或口吐莲花。香草龙肢体劲健,花纹一直延续到十六世纪二十年代。
花卉题材,完全图案化,如荷花:正面荷叶一片横陈,荷 叶后蓼兰一株,双穗高高下垂,又盛开莲花两机,左右并列,组成对称荷花图案。
此外有二方连续缠枝灵芝,用在盘碗里壁,不作主题。还有“如意轮方旋杵”图象,虽然盛行于第二期的佛教艺术图案,但在本期渐露头角。此图像仅用于碗心。另有一种飞龙出水图装饰盘心,象征当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边饰:有蓆纹,常用在折沿盘的口沿正面;还有承袭宣德青花的綯纹;用在口沿外或环绕盘碗心,(见图十);还有连续人字纹环绕盘心(见图十一),为本期所独有,不见于明王朝其它时代。它和这期缠枝莲叶型一样,列为断代因素之一。卷草纹暨颠倒错列的品字心三角形饰纹带,也见于碗盏口外;梵字“真言”,也作为边饰,和重十字菱形纹带一样用在盘、碗口沿里壁。
莲瓣及其变体:瓷器的胫部多数使用莲瓣或其变体作装饰。本期莲瓣轮廓线里再加一瓣心,并微涂钴兰,每两片莲瓣之间吐露它内层花瓣的尖头,整体意味着一朵盛开的干叶莲花。单层莲瓣未见。
变体莲瓣“以钉螺形作内涵的最是普遍。从钉螺形内涵物演变的也有不少(见图十二、十三、十四)。其次还有桃形及其变体(见图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有时代特征堪作断代因素用的呈“螺蛳靥“形的(见图十九),有繁简构图之分,常用在盖的顶面钮座部分和器胫位置。
少数盘件圈足外壁有莲花瓣小花朵朵(见附图二十)。
一期向后阶段(向二期)转化,装饰有所变化:松针球成椭圆状(见图七);梅枝小花朵间夹杂三两朵显然不相称的盛开大梅花(见图八、九);实线一笔画竹竿,自然生态竹叶;内壁多数无纹样,少数缠枝灵芝,或鸡爪状叶缠枝牡丹点出地皮景。